第856章 定义权限与人心织网(2 / 2)

这是一个更加抽象、更加困难的过程。如同一个画家,不再满足于调色盘上的现有颜色和画笔的既有技法,而是试图去理解光线与色彩的物理本质,去创造新的视觉语言。

他选择了生态内部那张自然衍生的神经网络作为“试验场”。这张网络是生态自身演化的产物,蕴含着所有居民意识交互的复杂信息,是观察“变量”与“规则”相互作用的绝佳窗口。

他不再试图去引导或优化网络的具体连接,而是将一丝蕴含着“定义权限”本源的意念——一种倾向于 “明晰连接”、“促进理解”、“降低交互内耗” 的底层规则倾向——如同最稀薄的染料,缓缓注入到神经网络存在的“背景规则场”中。

这不是直接修改网络结构,而是尝试微调网络所在“环境”的某些底层参数,使得网络在自组织、自演化的过程中,本能地更倾向于朝着“高效沟通”、“减少误解”的方向发展。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

在接下来的几个生态周期里,何雨柱观察到,神经网络中那些原本因为不同执念特性而产生的、天然的“沟通壁垒”或“理解偏差”,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减弱。

例如,易中海那秩序框架节点与秦淮茹那守护光晕节点之间,由于其执念本质的差异(一个重结构,一个重情感),在交流关于“生态边界防御”的议题时,以往总会产生一些因视角不同导致的规则摩擦。但现在,这种摩擦似乎变得更加“润滑”,双方意念波动在接触时,能更快速地找到共同的关切点,理解彼此的侧重点,使得达成的“共识”更加稳固和高效。

再比如,阎埠贵的概率云团在向其他节点解释其复杂的风险计算模型时,其散发出的意念波动,似乎自带了一丝更容易被其他类型执念理解的“翻译”特性,减少了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排斥或误解。

整个神经网络的“沟通效率”和“共识形成能力”,有了虽然微小但却真实不虚的提升!这张由人心执念编织成的“网”,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和谐!

而这种基于底层规则微调带来的变化,其“自然度”极高,仿佛是生态自身演化产生的优化,并未引起任何内部意识的警觉,也完美避开了何雨柱所担心的、可能引动外部注视的“人为干预”痕迹。

他成功了!找到了一种更精妙、更安全地运用“定义权限”的方式——不是强行定义结果,而是通过微调规则的“倾向性”,来引导事物朝着期望的方向自然演化!

这为他解决内部隐患(如聋老太太残骸)、应对外部威胁,都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充满潜力的道路。

然而,就在他初步掌握了这种“心火微雕”般的权限运用技巧,并为之振奋时,生态内部,一个他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因网络沟通效率提升而催生出的新现象,开始悄然浮现。

随着神经网络沟通壁垒的降低,各个意识节点之间的意念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一些基于共同利益、相似处境或纯粹情感共鸣的微型意念聚合体,开始在网络的一些节点交汇处,自发地形成。

它们并非刘海中所谋求的那种基于权力欲望的“潜网”,而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生的 “兴趣小组” 或 “情感共同体”。

例如,在秦淮茹的守护光晕与几个同样牵挂子女(其意识光点虽未完全苏醒,但已能散发微弱波动)的住户节点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弱的、专注于“后代安危及成长”的意念共鸣区。

在易中海的秩序框架与阎埠贵的概率云团之间,也因都对“生态长期稳定与风险管控”抱有高度关注,而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规则协调纽带。

甚至棒梗那新生的意识光点,也因其独特的“获取”与“好奇”混合执念,吸引了一些同样具备探索欲望的微弱节点波动,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探索小圈子”。

这些微型聚合体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生态内部特定领域的管理效率和凝聚力,是网络优化的积极产物。

但何雨柱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聚合体在强化内部细分领域协作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使得生态的整体意识,呈现出某种……碎片化的倾向?如果这些“小圈子”过于强化,是否会影响到生态作为整体的统一行动力和面对巨大危机时的共识形成?

人心的织网,在变得更加精细、高效的同时,似乎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了。

而这一切变化,都清晰地映照在那双依旧可能悬浮于虚空某处、冰冷而专注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