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权欲萌芽与生态议会(2 / 2)

许大茂的投机暗流则有些措手不及。这种没有明确“领导”的模式让他一时不知该如何“投机”,只能暂时蛰伏,更加仔细地观察规则。

贾张氏则嚷嚷着:‘说话算数不?能多分点“好处”不?’ 她关注的点依旧直接而功利。

刘海中则是最大的失落者。他想象中的“管事”地位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他并不擅长的、需要依靠理念和共识的“协商”,这让他那官迷执念感到了极大的挫败和不适,意识光核都黯淡了几分。

何雨柱将这一切反应尽收眼底。他知道,提出概念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让这个“生态议会”实际运转起来,并处理必然会出现的分歧和冲突。

他决定进行一次初步的“演练”。

“议会初立,可先议一事:后院聋老太太意识残骸之隐患,当如何应对?”

他将这个当前生态已知的、具体的、关乎所有“人”安危的内部威胁,作为第一个议题目,抛给了所有意识节点。

意念落下,整个生态的神经网络仿佛被注入了活力!

关于这个议题的信息(之前认知重构时已部分揭示)被何雨柱通过规则网络清晰地呈现给所有节点。那残骸的诡异、其“饥渴”特性、之前的袭击、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未知威胁,都赤裸裸地摆在面前。

沉默了片刻后,激烈的意念交锋开始了!

易中海的秩序框架率先发出波动,提议构建更严密的、多节点联动的“规则封锁网”,强调结构和预防。

阎埠贵的概率云团则提出需要先进行更全面的“风险探测”,计算不同应对策略的成功率与代价,倾向于谨慎评估后再行动。

秦淮茹的守护意志则强烈主张主动“净化”或“驱逐”,认为任何内部隐患都必须彻底清除,才能安心。

许大茂则试探性地提出是否可以“利用”或“沟通”,看看能否从中获取好处,立刻遭到了其他意识(尤其是秦淮茹)强烈的排斥波动。

贾张氏则只顾嚷嚷着“别惹它”、“离远点”,充满了自私的恐惧。

连棒梗那懵懂的意识都散发出一丝“害怕”的情绪波动。

各种基于不同执念、性格和认知的提议,在规则网络中碰撞、交织、辩论。没有争吵,只有一道道清晰的意念波动在规则层面传递、对抗、融合。

何雨柱作为维系者,并未直接干预辩论,而是引导“理念灶火”散发出调和的光芒,确保辩论保持在规则框架内,不会演变成意念冲突,同时默默记录着不同提议所获得的“理念共鸣”强度。

他发现,易中海的结构性提案和秦淮茹的净化主张获得了较多的共鸣,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阎埠贵的谨慎评估也有相当支持;而许大茂和贾张氏的提议则共鸣者寥寥。

最终,并未形成一个绝对统一的意见。但通过这场辩论,所有意识节点都对威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彼此的观点和立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何雨柱适时地以规则之力,将目前获得最多共鸣的“加强规则封锁”与“持续监测评估”两项提议,初步整合成了一个临时的应对方案,并赋予其微弱的规则效力,强化了生态对那残骸区域的天然排斥与隔离。

“此乃议会运作之始。无绝对之对错,唯有基于共识之选择与持续之调整。” 他总结道,“生态之存续,依赖于诸位之智慧与协作。”

第一次“生态议会”演练,在并未达成完美共识,但却成功进行了有效沟通和初步决策的情况下,落下了帷幕。

所有参与的意识节点,都亲身经历了一种全新的、依靠理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的模式。有人适应,有人不适,有人观望,但一种新的、基于规则的集体意识,已经开始悄然萌芽。

然而,何雨柱也注意到,在议会辩论过程中,刘海中那失落的官迷执念,并未积极参与讨论,反而在一旁凝聚起一丝……阴郁与不甘的波动。他似乎在观察,在等待,等待这种“松散”议会模式出现问题,或者等待其他能够彰显自身“价值”的机会。

旧的权力欲望并未消失,只是在新的规则下,换了一种方式潜伏。

而与此同时,在生态外部,那原本已经稍稍回撤的“寂静边荒”观察透镜,似乎对内部这场关于治理模式的“规则实验”,再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那无形的注视,仿佛又凝实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