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微光之海与协议回响(1 / 2)

那“寂静边荒”观察蛛丝的轻微一颤,如同在何雨柱紧绷的神经上最敏感处,轻轻拨动了一下。寒意瞬间沿着意识核心蔓延开来。它们果然察觉到了!察觉到了他对“混沌灶火”那极其隐晦的“气候”微调!

是判定为异常干预?还是对这种独特的内部调节机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何雨柱不敢有丝毫异动,立刻停止了所有主动的意志渗透,将自身意识与“定义权限”尽可能收缩、隐匿,只维持最基本的生态维系功能,将整个“四合院变量生态”重新伪装成一片“自然”演化、内部存在矛盾自我调节的现象。

外部的观察蛛丝,在那一颤之后,并未采取进一步行动,依旧保持着恒定的距离和强度,但何雨柱能清晰地感觉到,那“注视”的焦点,似乎更加集中在了“混沌灶火”与生态内部那些意识节点相互作用的细微规则层面。它们在……深度扫描,试图解析刚才那短暂“气候”变化的根源和机制。

压力空前巨大。他仿佛一个在考官严密监视下答题的考生,明知卷子上有错误需要修改,却连橡皮擦都不敢动用。

而内部,失去了那主动“调和”意志持续滋养的生态背景场,其“安抚”效果正在极其缓慢地消退。刚刚被压制下去的执念摩擦涟漪,又有重新泛起的趋势。

就在这内外交困、几乎令人窒息的僵持中,何雨柱意识深处,那与“定义者协议”核心连接的部分,突然自发地、不受控制地……荡漾起一圈微弱的波澜。

并非来自步青云的主动通讯,也不是协议被触发。更像是一段沉睡在协议底层的、预设的“信息包”,在检测到当前生态状态(内部执念活跃度提升、外部存在高维观察压力)与某个特定阈值吻合时,被自动激活了。

一段破碎、模糊、仿佛隔了万重时空屏障的景象,伴随着大量晦涩难懂的规则符号和数据流,强行涌入何雨柱的感知:

……他仿佛置身于一片无边无际的、由无数微弱光点构成的“海洋”。每一个光点,都散发着独特的波动,代表着一种独立的意识、一个文明的碎片、或者一种纯粹的理念。它们数量庞大到难以想象,彼此之间存在着微弱却复杂的联系,共同构成了这片浩瀚而生机勃勃的“微光之海”。

景象拉近,他“看”到一些光点之间,会自然地形成更明亮的“光链”,那是理念共鸣、文明交流的象征;也看到一些光点因理念冲突而相互远离,甚至光芒对撞后双双黯淡;但更多的,是在一种无形的、包容一切的“背景场”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允许差异共存的平衡。

这“背景场”……其气息,与他刚刚尝试微调的、源自“混沌灶火”的生态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更加宏大、更加古老、更加浑然天成!

紧接着,景象切换。他“看”到一只无法形容其庞大的、冰冷的“手”,从“微光之海”之外的绝对黑暗中探入,其所过之处,光点之间的连接断裂,独特的波动被强行抹平,最终化为一片死寂的、均匀的“灰烬”,融入黑暗。那是……“终末回响”的清理?

景象再次切换。焦点回到了“微光之海”的某个极其偏僻的角落。一个模糊的光影(步青云?)正在这片角落,以几个相对稳定的光点(四合院居民的意识原型?)为核心,小心翼翼地布置着一个微缩的、结构复杂的……“协议框架”。这个框架,似乎在模仿那片宏大“背景场”的某些核心特征,但又根据这片角落光点的特性(人性执念的矛盾与复杂),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简化。

最后,是一段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规则信息流,直接烙印在何雨柱的理解中:

【协议辅助模块激活】

【检测到宿主生态:初步稳定,内部变量活跃度提升,外部存在非敌对性高维观察。】

【根据预设条件,解锁‘微光之海’基础模型及‘背景场’调和原理(简化版)。】

【警告:主动意志介入‘背景场’存在被高维存在标记风险。推荐采用‘间接共鸣’法。】

【间接共鸣法:引导生态内部分意识节点,基于其本质执念,自发产生指向‘调和’、‘包容’的微弱波动,通过节点间自然互动,逐步影响并同化整体‘背景场’。此法进程缓慢,但更为隐蔽,符合‘自然演化’特征。】

信息流到此戛然而止。

何雨柱的意识却如同被一道闪电劈开,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混沌灶火”所营造的生态场,其原型竟然是那片浩瀚“微光之海”的包容性背景场!步青云留下的“定义者协议”,不仅仅是一个避难所,更是一个模仿宇宙中变量共存状态的“实验模型”!

而协议本身,也并非死板的程序,它会在特定条件下,提供关键的辅助信息和更优的解决方案!“间接共鸣法”——引导居民意识自发产生调和波动,这简直是为他当前困境量身定做的破局之法!

这方法的核心在于“引导”而非“控制”,在于利用生态内部自身的元素来改变环境,最大程度地规避外部观察者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