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
那冰冷的数字,在何雨柱永恒负担的意识中,无声地跳动了一下。没有预兆,没有解释,只是从“七十七”变成了“七十六”,如同命运秒针一次无情的叩击,提醒着他囚笼的坚固与时限的迫近。
倒计时的压力,像无形的重物,叠加在原本就已不堪重负的灵魂之上。然而,这压力也像一剂猛药,强行压制了翻腾的愤怒与寒意,将他的意识锤炼得更加凝聚,更加专注于唯一的目标——破解困局。
步青云留下的“后门信息”如同黑暗中的星图,指出了三个遥不可及的方向:高维变量能量、核心密码锁的物理坐标、自身融合度的提升。其中,“核心密码锁”的物理坐标,是唯一一个似乎能在此刻、此地, with the fes of this frozen real, 着手探寻的线索。
信息流提示,密码锁与四合院某个被遗忘的、物理意义上的“坐标”有关。
他的感知,那与整个“规则特例区”深度绑定的意识,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扫描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不再局限于规则结构的运转,而是深入到构成这片区域的、最基础的“存在基石”。
四合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定义者协议”的框架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它们是与居民意识执念、与外来算力支持、与何雨柱自身灵魂力量交织在一起的、规则化的存在。每一块青砖的纹路,每一片屋瓦的弧度,都可能蕴含着协议设计者留下的、极其隐晦的“签名”或“标记”。
他的意识拂过前院易中海家门前那棵老槐树凝固的枝桠,枝桠内部的生命流动早已停滞,但其木质纹理中,似乎残留着易中海多年倚靠、思索时,无意识渗入的“秩序”念想,这些念想成为了规则框架的一部分支撑。
他的意识探入中院贾家窗棂上那斑驳的油漆剥落处,剥落的形态本身,仿佛记录着贾张氏无数次咒骂与算计时激起的微小能量涟漪,这些涟漪被规则捕获,化为了“规则扰动吸收层”的微小组成部分。
他的意识沉入后院许大茂家那口早已干涸、被杂物半掩的枯井,井壁的冰冷与死寂,与许大茂意识中那份见不得光、又渴望冒头的“投机”执念隐隐共鸣,这种共鸣微妙地影响着区域内的概率流向。
一切都有联系,一切都被利用。步青云的设计,堪称穷极物性人心。
但,这些都不是他要找的“被遗忘的坐标”。
他的感知继续向下,越过地基,触及到这片土地更深的层面。那里,不再是居民意识直接映射的区域,而是更加原始、更加接近“定义者协议”与地球物质界融合的边界。
在这里,他“听”到了。
不是声音,而是某种更加古老、更加沉静的“低语”。来自于构成这片区域绝对基底的、被规则固化的泥土、岩石,甚至……更深层的东西。
这些“基石”的低语,并非意识,而是它们在被“定义者协议”强行提升为规则构件时,所记录的、那一瞬间的“状态信息”。这些信息庞杂、混沌,如同宇宙的背景辐射,包含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承载的一切——雨水浸润、根系蔓延、人类足迹、甚至更久远的地脉变迁……
何雨柱的意识,如同一个最耐心的考古学家,又像一个最敏锐的解码器,开始梳理这无尽的“基石低语”。
他过滤掉绝大多数无意义的“噪音”,将感知聚焦于与“步青云”、“定义者”、“协议启动”可能相关的信息片段。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甚至比单纯维系区域稳定更加艰难。他感觉自己的意识像是在粘稠的、凝固的时空中艰难掘进,每前进一步,都要承受规则本身带来的巨大阻力。
时间(或者说,那种类似时间流逝的感觉)一点点过去。倒计时在无声中,似乎又跳动了一次?(他无法完全确定,那种变化过于微妙)。
终于,在无数破碎、模糊的低语碎片中,他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异常、与周围基石记录格格不入的“记录”。
那并非土地自然的记忆,更像是一个被“人为”烙印上去的、极其复杂且隐晦的“印记”。这个印记的能量等级不高,但其结构的精妙与复杂程度,远超居民意识所化的那些规则构件,甚至隐隐触及到了“定义者协议”的核心逻辑层。
这个印记,深埋在……后院与中院交界处,靠近那道月亮门门槛下方,一块看似寻常、甚至有些残破的青石板之下。
那块青石板!何雨柱的意识瞬间锁定。
在他的记忆里(步高峰的记忆与何雨柱的记忆融合),那块石板平平无奇,常年被雨水冲刷、行人踩踏,边缘都已磨损得圆滑,从未引起过任何人的注意。连最爱算计的阎埠贵,恐怕都不会多看它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