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机械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感知力场,如同无形的雷达波,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规律性地扫过。它不像“寂静边荒”那样带着穿透灵魂的冰冷意志,更像是一台设定好程序的自动扫地机器人,在执行着清理和记录“异常信号”的固定任务。
每一次扫过,何雨柱都如同被冰冷的金属探针轻轻触碰。这力场似乎具备某种基础但高效的 “模式识别” 能力,其主要目标是侦测那些过于明显的、活跃的、或者具有特定危险特征的“变量”波动。
何雨柱精心维持的“混沌平衡”状态,在这种机械扫描下,反而展现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 “优势” 。
他刻意维持的“虚弱”与“濒临崩溃”的表象,首先就降低了扫描的威胁评级。一个连自身存在都摇摇欲坠的目标,显然不属于优先处理的高危对象。
更重要的是,那由数十个“人心锚点”在动态冲突平衡中散发出的、持续且粘稠的“混沌波动”,在这机械探针的感知中,构成了一片极其有效的 “背景噪音” 。
这噪音并非有序的信号,也不是狂暴的能量爆发,而是无数细微的、矛盾的、无逻辑的人性碎片交织成的、无法被简单归类和分析的“信息沼泽”。机械探针的识别算法在面对这片沼泽时,就像试图用语音识别软件去解析一锅煮沸的浓汤里所有气泡破裂的声音——数据量庞大,特征模糊,无法提取有效信息,最终大概率会被系统判定为 “无意义的环境背景杂波” 或 “低优先级待观察现象” 。
何雨柱甚至能感觉到,当那机械探针扫过四合院时,其扫描的“分辨率”会本能地降低,扫描的持续时间也会缩短,仿佛在“确认”这里只是一片“无害的混乱区”后,便急于转向其他可能存在更“清晰”目标的区域。
他的“扮猪吃老虎”加上“混沌浓汤”战术,似乎完美地欺骗了这套自动化的监测系统!
然而,何雨柱不敢有丝毫大意。他深知,自动化系统虽然缺乏主观判断力,但其背后必然存在着更高级别的控制中枢和数据处理机制。一旦他的“混沌平衡”出现任何超出阈值的波动,或者这机械探针的系统进行算法升级,他的伪装就可能被瞬间识破。
他必须更加精细地维持这种状态,同时,也要利用这难得的、相对“安全”的窗口期,做更多的事情。
他的首要任务,依旧是修复自身那惨不忍睹的灵魂创伤。但在机械探针的定期扫描下,任何明显的能量聚集或结构修复行为都风险极高。他必须找到一种更加隐蔽、更加……“自然”的修复方式。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颗记录一切的“灰色顽石”。这东西在持续吸收、记录着周围一切的矛盾信息,包括他那破碎的灵魂状态和维持“混沌平衡”的细微操作。它本身似乎并不产生明显的能量波动,但其存在,是否……能对周围的“损伤”产生某种被动的 “影响” ?
他尝试着,不再主动去引导能量修复灵魂裂痕,而是将一部分意识,更加贴近地“沉浸”在那“灰色顽石”周围那片因记录了大量矛盾信息而形成的、极其微妙的 “认知场” 中。
这片场域并非能量场,更像是一种…… “信息密度极高” 的区域。在这里,关于“动与静”、“秩序与混沌”、“存在与虚无”的种种矛盾概念,以一种被“顽石”压制和梳理过的、相对稳定的方式存在着。
当何雨柱那破碎的、充斥着创伤印记的意识靠近这片场域时,他惊讶地发现,那些灵魂裂痕的边缘,似乎受到了一种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 “梳理” 和 “抚平” 效应?
并非能量的治愈,而是概念层面的 “重新校准” !
就好像他那因悖论风暴而扭曲、破碎的“存在概念”,在这片充斥着矛盾但又奇异地达成某种“记录平衡”的场域影响下,被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向着一种更加…… “适应创伤” 或者说 “与创伤共存” 的稳定形态缓慢演化!
裂痕没有消失,但其边缘变得更加“圆滑”,其内部那因逻辑冲突而产生的持续“痛苦”波动,似乎也减弱了一丝。就像一块棱角分明、不断割伤自己的碎玻璃,在流水经年累月的冲刷下,虽然还是碎片,但边缘被磨圆,不再那么具有破坏性。
这是一种被动且极其缓慢的修复,但胜在无比隐蔽,几乎不产生任何可被探测的能量或意念波动,完全融入了那片“混沌背景噪音”之中。
何雨柱心中了然。这“灰色顽石”虽然无法主动治愈他,却提供了一个能够帮助他 “稳定伤势” 的独特环境。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将自身意识沉浸其中,如同病人浸泡在特殊的疗养液中,让灵魂的碎片在这矛盾的温床上慢慢沉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