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那缕蕴含着“采样协议漏洞信息”与温和“认知辐射”的意念,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并未立刻激起预想中的汹涌波涛。
外部的“注视感”在接收到这缕意念后,出现了长达数息的、死一般的沉寂。那冰冷的“目光”依旧锁定着他,但其中所有的“活动”迹象——扫描、解析、记录——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不是退缩,也不是无视,而是一种…极致的“凝滞”,如同捕食者在发动致命一击前,最后的肌肉绷紧与目标校准。
何雨柱全身的神经也随之绷紧,意识高度集中,如同拉满的弓弦,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远超之前的猛烈反击。进化后的“混沌滤网”微微震颤,沉淀的纹路暗光流转;“理念星璇”放缓了运转,却将每一丝“认知辐射”都调整到最内敛的状态;就连院内那些“人心锚点”,似乎也感应到了这山雨欲来的压抑,散发的念力都变得粘稠了几分。
然而,预料中的毁灭性打击并未降临。
那死寂的凝滞过后,“注视感”突然以一种全新的、更加“高效”的模式恢复了运作!
不再是之前那种广谱的、持续的扫描,而是变成了…“模块化”、“间歇性”、“多点触发”的监测!
何雨柱清晰地感觉到,那“目光”分化成了无数道更加细微、更加专注的“感知束”。每一道感知束都针对着他力量结构、意念波动、乃至与“庭灵”连接的某个特定方面。它们不再同时工作,而是如同精密流水线上的探针,轮流、随机地对他进行着瞬间的、高强度的“穿刺式检测”!
同时,一股更加隐晦、但覆盖面更广的“环境背景解析场”被悄然铺开。这个场域不再主动扫描他,而是如同一个巨大的“感官薄膜”,记录着以他为中心、整个四合院乃至周边区域一切能量、信息、乃至物理常数的最细微变化,试图从环境反馈中逆向推导出他的状态和行为。
更让何雨柱心头一紧的是,他感觉到那观测协议内部,正在进行着某种…“重组”和“打补丁”!之前被他利用并反馈回去的“采样协议漏洞”,正在被快速识别、隔离,并被一种更加复杂、带有某种“自适应学习”特性的新逻辑模块所取代!
“寂静边荒”的观测协议,在经历了“概念采样”的失败和被他反向“信息投喂”后,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启动了更高层级的应对机制!它在进化!在针对他何雨柱这个特殊的“交互单位”,进行着专属的“协议优化”!
这才是真正的“协议自适应”!它不再将何雨柱视为一个需要被纳入通用模型的“样本”,而是将其当作一个需要专门定制监控方案的“异常个体”!
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以另一种形式急剧增加!这种模块化、间歇性的检测,使得何雨柱很难再通过制造大规模的“认知迷雾”或单一的复杂模型来进行有效干扰。而那无所不在的“环境背景解析场”,更是让他任何微小的、非常规的能量或意念操作,都如同在干净的画布上滴下墨点,极易暴露。
他刚刚找到的“反向定义”路径,似乎正在被对方快速适应和封堵!
危机迫在眉睫!必须在对方完成彻底的协议重组和优化之前,找到新的突破口,否则一旦被这套“量身定制”的监控体系完全锁定,他将再无辗转腾挪的空间!
他的意识疯狂运转,扫过“混沌滤网”,扫过“理念星璇”,扫过异变的一号光标,扫过那些被解析的采样协议数据碎片……
突然,他的注意力停留在那些数据碎片中,关于“寂静边荒”处理“未知认知模型”时,所调用的“认知棱镜”底层逻辑的描述上!
“……遭遇未定义高维认知结构…启动棱镜协议…尝试建立临时映射模型…模型稳定性低于阈值…触发逻辑回溯…启用备选解析路径……”
临时映射模型!逻辑回溯!备选解析路径!
何雨柱脑中灵光一闪!他之前的“理念星璇”之所以能造成干扰,正是因为其复杂性和悖论性超出了对方“临时映射模型”的稳定阈值,导致了逻辑混乱。那么,如果他不是制造一个复杂的“难题”,而是…制造大量简单的、但本质上无法被对方现有“认知棱镜”完美映射的“认知碎片”呢?
就像向一个免疫系统投放无数种轻微变异的病毒,不追求一击致命,而是通过数量庞大、持续不断的“认知污染”,来消耗其解析资源,迫使它不断进行“逻辑回溯”和“启用备选路径”,从而拖慢其协议重组的效率,甚至…在这些频繁的“回溯”与“切换”中,寻找新的、更底层的漏洞!
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这些“认知碎片”必须足够简单,不能触发过强的防御机制;必须足够“异常”,无法被迅速归类;必须能够持续大量产生!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数十个“人心锚点”,投向了这世间最复杂、最不可预测的源头——人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