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边狱孤音与散逸火种(1 / 2)

意识,如同被剥离的碎片,在无垠的虚无中飘荡。

没有光,没有声音,没有触感,没有时间流逝的概念,甚至没有“上下左右”的方位区分。这里就是“静寂边狱”,一个被从正常宇宙规则中彻底割裂、剥离出来的绝对囚笼。在这里,连“存在”本身的概念都受到最严酷的质疑和消磨。任何进入此地的意识,最终都会在永恒的、无可抗拒的“否定”中,逐渐瓦解其所有的记忆、情感、信念,最终归于最原始的、连“无”都算不上的彻底静寂。

何雨柱的残存意识,就像一粒被投入浩瀚真空的微尘,感受着这种全方位的、规则层面的“抹除”之力。那感觉并非痛苦,而是一种更深沉的、令人灵魂冻结的“消融”。他的记忆开始变得模糊,四合院的烟火、星海的壮丽、战友的面容……一切都在变得遥远而失真。自我认知的边界也在模糊,“何雨柱”是谁?“步高峰”又是谁?这些定义正在失去意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存在的痕迹被彻底擦除。

然而,就在这绝对的静寂与否定中,一点极其微弱的、顽强的“不适配”感,却如同海底的暗礁,始终未曾被完全磨平。

那是……一种“定义”的残留。

并非他主动施展的“定义权柄”,那力量早已随着“定义之锚”的破碎而消散。而是某种更深层的、仿佛与他灵魂本质烙印在一起的、对“秩序”与“规则”的固有认知模式。就像一个人即使失忆,可能仍会保留走路、呼吸的本能。这种“定义”的本能,与这片纯粹为了“否定”和“消融”而存在的“静寂边狱”的规则,产生了最根本的冲突。

边狱的规则在不断地告诉他:“你不存在,你的记忆是虚假,你的情感是冗余,你的信念是错误。”

而那点残存的“定义”本能,却在以最沉默的方式,进行着最顽固的抵抗:“我感知,故我在。即使这感知唯有‘否定’,但这‘否定’本身,亦是一种‘定义’。”

这种冲突,在这片绝对静寂中,激起了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涟漪。

何雨柱那即将彻底涣散的意识,因为这内在的、无声的对抗,反而凝聚起了一丝极其稀薄的“自我感”。他不再去回忆具体的人和事,那只会加速消融。他将全部残存的精神,都用于坚守这一点点“我仍在感知,仍在抵抗”的状态本身。

他仿佛化作了一个纯粹的“观察者”,观察着这片边狱的“规则”是如何运作的,观察着那无所不在的“否定”之力是如何细致入微地瓦解一切的。在这种极致的专注下,他“看”到了这片虚无中,那些构成“否定”的、细微到极致的规则脉络。它们冰冷、高效、毫无感情,如同最精密的湮灭程序。

时间在这里没有意义,但某种变化确实在发生。何雨柱的意识没有像预期那样快速瓦解,反而在这种诡异的、以“抵抗消融”为唯一目的的专注中,进入了一种极其缓慢的、近乎停滞的“僵持”状态。

他成了这片“静寂边狱”中,一个微小却顽固的……错误节点。

……

与此同时,在外界那片刚刚经历了一场“神怒”的星域中,“薪火同盟”迎来了其诞生以来最黑暗的时刻。

“归乡”基地已然不复存在。曾经作为文明火种象征的巨大星舰和环绕其构建的生态圈,此刻只剩下无数扭曲的金属残骸和冻结的能量碎片,在引力的作用下缓慢地旋转、碰撞,如同宇宙坟场中飘荡的尘埃。静寂意志最后的“深度封印”波及,虽然主要目标是何雨柱,但其逸散的力量余波,依旧轻易地摧毁了这座耗费无数心血建立的堡垒。

基地内部,超过七成的成员在最后的冲击和随后的结构崩塌中丧生。雷栋、老周、麻三姑等核心成员凭借更强的个人实力和紧急避险措施,侥幸存活,但也个个带伤,气息萎靡。他们悬浮在残骸之间,望着昔日家园的废墟,脸上充满了悲恸与茫然。

林晚脸色苍白如纸,嘴角还残留着血迹,她的精神在与静寂意志的短暂对抗中受损最重,但她依旧强撑着,利用残存的“共念之澜”碎片,试图联系分散各处的幸存者。

“共念之网”……几乎瘫痪了。主干网络在那种层面的规则压制下彻底断裂,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微弱的精神连接还在艰难维持,信号断断续续,充满了杂音。通过这些残存的连接,传来的大多是坏消息。

铁魄族的“熔火之心”母星遭受重创,地核能量逸散,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星语者的“灵韵之海”被强行撕裂,大量精神体在冲击中消散,幸存者陷入深度沉睡。

人类以及其他文明的聚居点,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损失惨重。

更重要的是,那股冰冷的、代表着“秩序之影”的意志,虽然暂时退去,但一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监视感”却笼罩着这片星域,仿佛在警告他们,任何试图重新集结、重建网络的行为,都将引来毁灭性的打击。

“火种散逸”预案被执行了。幸存的同盟成员,化整为零,以小型舰船甚至个体为单位,依托残骸、小行星带、星云等宇宙环境,尽可能地隐藏自身,如同惊弓之鸟。他们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失去了强大的网络,失去了精神领袖,只剩下求生的本能和内心深处那未曾完全熄灭的、对“变量”未来的微弱信念。

“找到多少幸存单位?”雷栋的声音沙哑,他的一条机械臂在之前的冲击中损毁,此刻只能用能量暂时模拟出一只手臂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