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暗流涌动处(2 / 2)

“请他进来。”里面传来王主任平静的声音。

我推门进去。王主任的办公室不大,陈设简单,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一个文件柜。她正坐在桌后看着一份文件,见我进来,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何雨柱同志,坐。”

“谢谢王主任。”我依言坐下,腰背挺直,姿态恭敬却不卑微。

王主任打量了我一下,目光依旧锐利,但比起在四合院里时,少了几分公式化,多了些许审视的意味。

“找你来,是想跟你聊聊你们四合院的情况。”她开门见山,语气平缓,“尤其是最近,院里经过了一些事,易中海被法办,许大茂受了处分,院里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几位大爷管事还得力吗?”

她先问的是院里的日常,这在我预料之中。我斟酌着词句,将院里目前表面平静,实则阎埠贵和刘海中暗中较劲,贾家暂时蛰伏,其他住户观望的情况,客观地陈述了一遍,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刻意贬低谁。

王主任静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不置可否。

等我说完,她话锋突然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对了,后院那位陈赵氏老太太,平时在院里,跟谁来往比较多?或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来找过她?”

来了!核心问题果然在这里!

我心跳漏了一拍,但脸上尽量保持镇定。我知道,这个问题回答得好坏,至关重要。我不能表现得知道太多,引火烧身,也不能完全一问三不知,显得虚伪或无能。

我略微沉吟了一下,才谨慎地开口:“王主任,后院老太太……性子比较孤僻,平时几乎不出门,院里的人,包括我,跟她都没什么来往。印象里,除了街道办定期走访的同志,好像……没见有什么特别的人来找过她。”

我刻意强调了“印象里”和“好像”,留有余地。同时,我注意到王主任在听到“没什么来往”时,眼神微微动了一下。

“哦?是吗?”王主任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一口水,目光却依旧落在我脸上,“我听说,前段时间,你好像对后院挺关注的?还跟你食堂的杨师傅打听过?”

我后背瞬间冒出一层细汗!她连这个都知道?!是杨师傅汇报的?还是街道办在院里另有眼线?

果然,在这位目光如炬的街道主任面前,耍小聪明是极其危险的。

我立刻调整策略,露出一个略带尴尬和恍然的笑容:“王主任您真是明察秋毫。不瞒您说,我确实打听过。主要是因为……我父亲何大清当年离开得蹊跷,院里有些风言风语,说可能跟后院老太太有点关系。我这也是心里存了个疑影,才忍不住向杨师傅打听了几句。不过杨师傅也没说什么,就提醒我别瞎打听。后来事情多,我也就没再在意了。”

我半真半假地将动机归结到调查何大清离职上,这合情合理,也解释了我之前关注后院的原因,同时暗示我现在已经“没再在意”,试图降低王主任的戒心,或者,至少表明我目前没有深入探究的意图。

王主任听完,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眼神锐利,仿佛在判断我话语的真伪。

办公室里一时间静默下来,只有窗外传来的隐约市声。

几秒钟后,她缓缓放下茶缸,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桌上,语气变得格外严肃,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警告:

“何雨柱同志,你能想着为厂里争光,积极要求进步,这很好。关于你父亲何大清同志离职的具体原因,组织上自有安排和结论,你不要私下胡乱打听,更不要听信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言。”

她顿了顿,目光如同实质般压在我身上,一字一句地说道:

“至于后院陈赵氏同志的情况,涉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复杂。街道办会依法依规处理。你作为院里的年轻骨干,要做的,是配合街道办的工作,稳定好院里的秩序,引导大家积极向上。不该问的不要问,不该打听的不要打听,更不要……自作主张,明白吗?”

她的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带着明确的警告和划界意味!

我心头剧震,立刻站起身,态度诚恳地应道:“是,王主任,我明白了!我一定谨记您的指示,配合街道工作,不乱打听,不传谣,不信谣!”

王主任看着我恭敬的态度,严肃的表情稍稍缓和了一些,她靠回椅背,挥了挥手:“嗯,明白就好。回去吧,好好工作。”

“是,谢谢王主任。”

我再次躬身,然后退出了办公室。

走出街道办大门,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我却感觉不到多少暖意,后背的冷汗尚未完全干透。

王主任这次谈话,意图非常明确:警告我远离后院之事,划清界限。她甚至不惜点出我打听何大清之事和询问杨师傅的细节,以示她对我的动向并非一无所知。

官方对陈赵氏的调查,已经进入了敏感和关键的阶段,不容任何人,尤其是我这个看似有点“不安分”的院内人员插手或干扰。

她那句“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复杂”,更是印证了此事背景之深。

我现在被明确地警告了,被隔绝在了这核心谜团之外。

看似安全了,但那种被蒙在鼓里,对潜在危险一无所知的感觉,却更加令人窒息。

官方到底在查什么?陈赵氏床下那个箱子,究竟藏着什么?王主任追查的“故人”,又是什么身份?

这些问题,像一根根无形的刺,扎在我心里。我知道,在得到答案之前,我,以及整个四合院,恐怕都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