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确认,赵振设计了一场“意外”。
他让一名部下假装醉酒,在石勇家门口与人口角,制造混乱。当石勇闻声出来查看时,那名曾是军中斥候的部下,敏锐地捕捉到了石勇下意识摆出的、军中标准的警戒姿态以及腰间一道狰狞的箭疤位置,与军中对黑石峪部分重伤者撤离记录的描述吻合。
就是他!
黑石峪之战,张嵩将军麾下的幸存者。
永宁得到确认的消息,几乎喜极而泣。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喜悦之后,是更深的忧虑。
找到证人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不被政敌发现的情况下,将他秘密保护起来,并让他愿意出面作证,才是关键。
石勇选择隐居于此,显然是不愿再卷入是非,强行带走,恐生抵触,走漏风声更是灭顶之灾。
“不能硬请,只能智取,并且要确保万无一失。”
永宁与霍凛商议后,定下了周密的计划。
首先,由赵振安排可靠之人,以“收购优质竹器”为名,与石勇接触,建立初步信任,并旁敲侧击地了解他对当年之事的看法及现状。
反馈很快回来,石勇对张嵩将军极为敬重,提及黑石峪之战,虽心有余悸,但言语间对霍凛并无怨怼,反而认为那是不得不打的硬仗。
他隐居于此,主要是因伤势难以承受边关苦寒,加之目睹太多同伴牺牲,心灰意冷。
了解其心结后,永宁亲自修书一封,未有落款,但字里行间以“北疆故人”的口吻,表达对张嵩将军及三营将士的缅怀与敬意,并隐约提及如今有人欲玷污英烈之名,扭曲事实真相。
信由赵振的人,在“闲聊”中,“无意”间让石勇“看到”。
果然,石勇看到信后,沉默良久,眼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
军人的血性,对袍泽名誉的维护,压倒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时机成熟。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振亲自带队,以“北疆军中兄弟聚会,共祭张嵩将军”为由,将石勇及其家小,悄无声息地接出了村落。
他们没有返回京城,而是直接送往了霍凛早年秘密购置、连王府账册上都未曾记载的、位于西山深处的一处隐蔽田庄。
那里有霍凛最忠诚的旧部看守,与世隔绝,安全无虞。
与此同时,赵振的人在石勇家中,布置了遭了“山贼”洗劫、举家匆忙逃难离去的假象,抹去了一切可能被追踪的痕迹。
当石勇在安全的田庄内,亲口向赵振陈述了黑石峪之战的真实经过,张嵩将军如何主动请缨,如何浴血奋战完成阻击。
霍凛如何及时派兵接应、尽力抢救伤员,以及战后如何为张嵩及阵亡将士请功,并拿出他冒死保留下来的一枚带有张嵩标记的箭簇和半块染血的号牌为证时,赵振这个铁打的汉子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消息传回王府,霍凛重重一拳砸在案上,虎目含泪,是为张嵩,为那些枉死的英魂,也是为这沉冤得雪的希望。
永宁亦是长长舒了一口气,多日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
证人暗护,曙光已现。
石勇的证言与物证,虽不能直接推翻“通敌”的指控,却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匿名谤书的谎言内核。
这足以在未来的对决中,给予政敌沉重一击,也为进一步撕开那“通敌伪证”的画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笼罩在镇北王府上空的阴霾,似乎被这一缕微弱的曙光,刺穿了一个小小的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