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线索微茫(1 / 2)

霍凛布下的暗棋,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虽激起圈圈涟漪,却迟迟未能触底,反而在层层阻力和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渐感步履维艰。

而那看似近在咫尺的真相,也仿佛隐藏在浓得化不开的迷雾之后,难以触及。

北疆方面,“灰隼”冒死启动的“孤狼”,传回的消息令人心惊,却也更加扑朔迷离。

“孤狼”确认,左谷蠡王麾下的确有一谋士,近半年与来自大梁的“商队”有过数次秘密接触,但对方身份极其隐秘,行事谨慎,“孤狼”层级不够,无法进一步探查其真实身份与谈话内容。

至于狄人边境的“异动”,则虚实相间,部分部落确实在集结兵力,但规模不大,更像是试探性骚扰,其动机难以判断,究竟是狄人内部主战派的自行其是,还是与京城这边的构陷计划相配合的“表演”。

“孤狼”无法给出确切断言。

这条最寄予厚望的线,卡在了最关键的位置。

宫中,太后那边传来的反馈更是微妙。

苏嬷嬷再次冒险递出的口信只有四个字:“风急浪高,慎言。”

这暗示太后已感受到来自皇帝和朝堂的巨大压力,甚至可能自身也受到某种程度的关注或制约,在此敏感时刻,她无法再提供更直接的帮助,只能提醒永宁谨言慎行,等待风浪稍平。

通过赵振向军中老兄弟传递消息、施加压力的策略,起初似乎有些效果。

皇帝对北疆的军报确实更加关注,对韩青的处理也暂时停留在“软禁查证”阶段,未再进一步激化。

然而,很快便有不好的消息传来,两位曾为霍凛仗义执言的中立派将领,突然被调离了关键岗位,明升暗降。

这显然是皇帝在平衡局势,既安抚北疆可能出现的动荡苗头,又毫不手软地剪除霍凛在军中的潜在支持者。

压力是传递过去了,但皇帝似乎选择了更强势的压制,而非妥协。

至于寻找李甫等人阴私的准备,更是进展缓慢。

李甫老奸巨猾,府上如同铁桶,下人皆是多年豢养的家生子,难以收买。

王琛贪财,但其具体把柄藏得极深,短时间内难以挖出。

周勉看似道貌岸然,私生活却颇为谨慎,暂时找不到致命破绽。

对手显然早有防备,将自己保护得密不透风。

最让霍凛和永宁感到无力的,是对那伪证本身的调查。

赵振费尽周折,终于通过一个绝对可靠的旧部,接触到了一位隐退多年、以眼光毒辣着称的笔迹鉴定大家。

那位老先生在秘密查验了赵振冒险带出的、霍凛以往批阅的文书底稿后,又远远地观摩了朝堂上流传出来的、那几封“密信”的模糊抄本。

老先生沉吟许久,最终只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判断:“形似九分,神韵略滞,然非常人可辨。”

意思是,模仿得极其高明,几乎以假乱真,只在极其细微的神韵流转处,似乎有一丝不自然的凝滞,但这种差异,除非是极其熟悉霍凛笔迹且眼光独到之人,在对比真迹的情况下仔细甄别,否则根本无法作为翻案的证据。

而在当前形势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拿到那些被严密看管的“证物”原件进行对比。

而关于羊皮纸气味的调查,更是彻底断了线。

秋雯想尽办法,也无法接近存放证物的内廷司库,更别提确认那所谓的“苦杏味”了。

这条看似最有特色的线索,因无法验证,也成了镜花水月。

兰芷兄长那边倒是确认了那位仿写先生的存在,但等他们的人再去查探时,却发现那处宅院已然人去楼空。

邻居只道是前几日夜里匆匆搬走,不知去向。线索到此戛然而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