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杨先生务必教我!
三和百姓,盼此丰年,如盼甘霖!”
杨溥扶起他,笑声爽朗:
“城主好学,便是三和之福。
今日起,农学堂为你开课——从选种到收割,从配肥到水利,一环一环,手把手教到你回城!”
晨风拂过,硕大麦穗轻轻碰撞,发出细微却清脆的“沙沙”声,像在为这场即将开始的丰收之约,低声喝彩。
会议厅里阳光透亮,却静得能听见窗外风掠过银杏的沙沙声。
魏元禾坐在下首,崭新的锦袍仍带着浆洗过的僵硬,他双手攥着膝盖,指节发白,声音低哑:
“杨先生,您不知道——三和穷得叮当响。
百姓为一口粗粮奔波,我连他们吃什么都摸不清,自己糊个口就谢天谢地了。”
话音未落,侧门“吱呀”一声,陈潢与杨士奇一前一后步入厅内。
陈潢手里卷着一张《棠州水利图》,杨士奇则抱着一摞空白官籍册。
两人朝城主点头致意,随即分列左右。
杨溥抬手,示意城主放宽心,朗声开口:
“总督既接手三和,便不会再让城民挨饿受穷。
改造分三步走——”
他指向陈潢:
“第一步,水!陈大师会亲率水利营,三月内筑渠、打井、设翻水车,把河水引进田,把井水送到村。”
陈潢展开图卷,笔尖轻点图上山溪:
“先在东山嘴建拦水坝,再沿坡凿主渠,支渠直达村镇;
平地设水车、暗管,即便旱季,也能保田润苗。”
城主眼睛一亮,却又迟疑:
“可需大量民夫与银钱……”
“民夫就地征,”
陈潢笑答,
“材料由总督府调拨,你只需出户籍册,标出缺水村落。”
杨士奇接着上前,晃了晃官籍册:
“第二步,官!
我派‘劝学所’学员赴三和各镇,设公所、立户册、定税则,选拔当地识字青年为吏,官府下到村口,百姓不再找不到北。”
“第三步,”
杨溥拍拍手掌,
“农!农学堂将建‘三和分会’,每村设农协,派学员驻点,教选种、配肥、轮作;
第一年免费提供良种与工具,秋收后按产分成,官府只取一成,余皆归农。”
一席话落,厅内静得可闻呼吸。魏元禾怔怔望着三人,眼底那簇因贫困而压抑已久的火苗,猛地蹿高。
他忽地起身,朝三人深深一揖,声音发颤却坚定:
“魏某代三和万民,谢过总督与诸先生!
愿倾全城之力,配合修渠、立官、兴农——若改不得旧貌,愿提头来见!”
杨溥笑着扶起他:
“ 头不必提,只要城主与百姓同心,三和贫瘠之地,也能变成沃土粮仓!”
窗外,初夏的风掠过银杏,叶片沙沙作响,像在为这场即将开始的变革,低声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