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教育规划(1 / 2)

李方清低头看她,喉结动了动,像有什么滚烫的东西要从胸口溢出来。

他伸手覆在她微凉的手背上,声音低得仿佛怕惊动夜色:

“那我从最北边的那条河说起……”

于是,风把他们的影子吹得长长的,像两条并行的河,一条叫燕赵,一条叫归途。

夕阳把最后一抹橘金涂在学堂的青砖墙头,檐下风铃叮当,像是谁在轻轻翻页。

李方清站在低矮的木栅门前,指尖摩挲着那块写着“初级学堂”四个漆字的木牌,声音混着书声与蝉鸣:

“领地日长,人丁日繁,孩子们像雨后麦苗一样齐刷刷往上窜。

旧的课桌、旧的章程,都得重新量一量身段了。”

易雨璇微微踮脚,透过窗棂望见里头十几个孩子正摇头晃脑背《千字文》,她眼底浮起柔软的回忆:

“在我们原先的世界里,大学堂像河网一样铺到每座城,人人伸手就能碰到书本。

如今我们虽只是一隅小领地,却也不能让孩子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李方清点头,目光穿过院中那株老槐树斑驳的树影:

“哪怕眼下只能开蒙,也要给他们留一条通往高处的路。

识字、算学、农桑、工匠、兵法……

每一门技艺,都是一粒种子,撒得越早,将来收得越多。”

易雨璇弯唇,指尖轻碰他袖口:

“那就从添课桌、请良师做起,再慢慢添设进阶学堂。

让今日背着小布包蹦跳进门的孩童,有朝一日能背着图纸、律法、药箱,走到更远的天下去。”

李方清听完,眼底那抹笑意像被晨曦点燃的烛火,一点点亮起来,带着久违的亲切与恍然:

“小学……这称呼,倒真把记忆里的铃声、课桌和粉笔灰都一并唤回来了。”

易雨璇轻轻点头,指尖在空气里描出一幅看不见的地图:

“三个镇子,每个村子都要有一个初级学堂,像种子撒进田野。

清晨,第一缕炊烟升起时,读书声也随之飘荡——

先教横平竖直,再教加减乘除;先背‘天地玄黄’,再唱‘燕赵是我家’。

让孩子们在田埂边、桑树下、河埠头,就把‘领地荣辱’四个字刻进骨子里,就像把一颗小星子镶进夜空,日后走到哪里都亮着。”

她顿了顿,声音轻快得像檐角被风拨动的风铃:

“等他们背着小布包、踏着露水长到十二三岁,便像春燕离巢,飞向镇上的中级学堂。

那时候,不再是一口大锅煮百样菜,而是十灶小炉各烹一味。

手巧的,去鲁班工坊学榫卯机关,听木屑与墨斗齐鸣;

心细的,进黄道婆织坊学染织挑花,让彩丝在指尖开出牡丹;

肯钻研的,跟张仪学筹算与纵横术,在沙盘上演天下商路;

身体壮的,随许褚练弓马,把臂力与胆识都磨得雪亮。

文化课依旧——《九章》要学,《国策》要读,却要加上‘如何算一条运河的盈亏’、‘如何写一封打动西域胡商的契书’,让书上的字句长出脚来,能走到真正的山河里去。”

李方清仿佛已经看见:

傍晚的霞光里,一群少年扛着自制的小弩、抱着织到一半的流云锦。

从学堂的青石台阶一路跑到田埂上,汗珠在额前闪光,笑声惊起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