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三十七话 :动静皆宜

第一百三十七话 :动静皆宜(1 / 2)

上阙:永动之墟

宁瑜行至一处名为“恒动原”的广袤平原。此地名昭示着永恒的运动,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呈现出一种令人极度不安的“动”。

平原之上,不见丝毫宁静。狂风永无止境地呼啸,卷起漫天尘土与枯草,形成无数个大小不一的、疯狂旋转的气旋。地面并非稳固,细小的石子与沙砾如同拥有生命般,在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下,永不停歇地跳跃、滚动、碰撞,发出令人心烦意乱的沙沙声。一些较大的岩石,竟也如同醉汉般,在原地缓慢而持续地摇晃、移位,在地面上犁出深深的沟壑。

天空中没有飞鸟,因为它们无法在如此狂暴紊乱的气流中保持平衡。视野所及,亦无高大的树木,只有一些紧贴地面、枝叶如同钢丝般坚韧的怪异灌木,在风中剧烈颤抖,仿佛随时会被连根拔起。

更让宁瑜感到诡异的是,他尝试驻足片刻,竟感到一股无形的、焦躁的力量从脚下的大地传来,催促着他,驱策着他,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要移动,仿佛静止本身就是一种罪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狂乱的、令人心率加速的波动,心神难以安宁。

他看到一个旅人打扮的骸骨,半埋在不断移动的沙土中,那骸骨保持着奔跑的姿势,似乎至死都未曾停歇。不远处,一架倾覆的马车残骸,其车轮仍在一种诡异的力量下,徒劳地空转着,发出吱呀的哀鸣。

此地,仿佛被一个无形的、永动的魔咒所笼罩,排斥着一切形式的“静”。

宁瑜运转灵力,强行稳住身形,对抗着那无处不在的驱动力。他眉头紧锁,《道德经》有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动静相生,虚实相应,本是天地常道。过度的“动”,如同只有弓弦的震颤而无箭矢的积蓄,终将归于虚耗与混乱。这恒动原,已失了“静”之根基,陷入了疯狂的、无意义的消耗之中。

他需要找到这失序的源头。

中阙:不息之殇

宁瑜逆着那令人焦躁的“动”之风,向平原深处行进。越是深入,那狂乱的力量便越是强大。地面开始出现巨大的裂缝,炽热的地气从裂缝中喷涌而出,加剧了空气的躁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范围的空间扭曲现象,光线在那里变得支离破碎。

最终,在平原的中心,他看到了那混乱的根源。

那并非什么生物或建筑,而是一个巨大的、深不见底的坑洞,仿佛大地上一道无法愈合的狰狞伤口。坑洞之中,并非黑暗,而是充斥着一种狂暴的、如同熔岩般沸腾涌动的能量流。这能量呈现出一种刺目的亮白色,不断地向外喷射出无形的波动,正是这波动,驱动着整个恒动原陷入永无止境的狂乱。

坑洞的边缘,大地如同被犁过般翻卷,炽热的气浪扭曲着视线。宁瑜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坑洞深处,蕴含着一股庞大却充满了痛苦、愤怒与绝望的意志。这股意志,拒绝静止,拒绝平息,以一种自毁般的方式,疯狂地宣泄着它的存在。

宁瑜小心翼翼地以神识探向那坑洞深处。刹那间,一股灼热、混乱、充满了毁灭与不甘的记忆碎片,冲入他的识海。

他看到了远古时期,恒动原曾是一片丰饶宁静的沃野,名为“息壤平原”。平原之下,沉睡着一条强大而温和的“地脉之灵”,它调节着此地气候,滋养着万物生长。那时,四时有序,动静相宜。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天外灾劫(或许是陨星撞击,或许是异域能量的入侵)击中了平原。地脉之灵在猝不及防下遭受重创,其核心几乎被击碎,陷入了极致的痛苦与疯狂。它那原本温和的力量失去了控制,变得狂暴不堪。它不再滋养大地,反而开始疯狂地抽取、燃烧自身的本源,化作这永不停歇的狂暴能量,试图以这种极致的“动”,来对抗那濒死的痛苦与对“寂灭”(静止)的恐惧。

它认为,只要永不停下,痛苦就无法追上它,消亡就无法降临。它将自身的恐惧与痛苦,投射到了整个平原,迫使着一切与之共鸣,陷入这疯狂的、无意义的运动之中,仿佛这集体的狂舞,能证明它依然“活着”。

宁瑜感受到那地脉之灵意识深处,那无尽的煎熬与孤独。它并非邪恶,只是一个在巨大创伤下,选择了错误应对方式的、可怜的存在。它用永恒的“动”,为自己和这片土地,建造了一座没有出口的疯狂监狱。

“动静相依,方能长久。”宁瑜心中充满了怜悯,“狂舞终将力竭,唯有静息,方能积蓄新生之力。尔如此消耗,非但无法摆脱痛苦,反而是在加速最终的消亡。”

要救此地,并非强行压制那狂暴的能量,那只会引发更剧烈的爆炸。而是需要安抚那地脉之灵痛苦的灵魂,引导它理解“静”的价值,让它自愿地平息下来,接受疗愈。

这需要深入那能量的风暴中心,与那疯狂的意识直接对话。

宁瑜深吸一口气,周身清光大盛,护住己身,一步步走向那沸腾的坑洞边缘。那狂暴的能量流如同无数无形的鞭子,抽打在他的护体清光上,发出嗤嗤的声响。越靠近坑洞,那股驱使人疯狂运动的意念便越是强大,试图瓦解他的意志,将他同化为这永动漩涡的一部分。

他固守灵台一点清明,如同怒海中的礁石,缓缓沉入那一片亮白色的、充斥着毁灭性能量的坑洞之中。

下阙:归静之憩

进入坑洞,仿佛坠入了一个纯粹由“动”构成的炼狱。能量流如同奔腾的熔岩,撕扯着一切,视野里只有刺目的白光与无尽的喧嚣。地脉之灵那痛苦、狂乱的意识,如同风暴的核心,充斥在每一寸空间。

宁瑜的神识,如同在惊涛骇浪中穿梭的一叶小舟,艰难地向着那意识核心靠近。他传递出的,并非对抗的意念,而是深深的理解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