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翎闻言,虽不明深意,但对宁瑜全然信任,立刻点头:“我该怎么做?”
“无需刻意,忘记周遭噪魔,只回想你最初翱翔九天,沐浴日月,与风同游时的自在与喜悦。将那分喜悦,那份对天地自然的亲近与赞美,化作一声长鸣即可。”宁瑜指引道,“我会以道韵相和,助你之声,直抵人心深处。”
阿翎依言闭上双眼,摒除杂念,心神沉入那最本源、最纯净的记忆深处。她想起了云海之上的翱翔,想起了月光下的舞蹈,想起了与宁瑜初遇时的那份温暖与信赖……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喜悦自心底涌起。
与此同时,宁瑜并指如笔,在空中虚划,指尖流淌着无形的道韵,并非攻击,而是在编织一个庞大的、无形的“共鸣之域”,将阿翎即将发出的声音,其蕴含的纯净意念,放大、扩散,使之能穿透噪魔的封锁,直达被困扰的心灵。
“唳——!”
一声清越悠长的鹤唳,自阿翎口中发出。这声音并不如何响亮刺耳,却带着一种穿透金石、涤荡魂魄的纯净力量。它仿佛一道清泉,注入那片粘稠混乱的心念力场;又如一缕春风,吹散了弥漫的阴霾。
鹤唳声起,那原本张牙舞爪的噪魔虚影,仿佛被灼烧般剧烈扭曲起来,发出无声的嘶嚎。它们本是负面情绪的聚合,最惧这等纯净无暇、充满生机的正面能量。
更重要的是,这声鹤唳,穿透了力场,传入了那些被噪魔困扰、乃至守在竹林外围的默州民众心中。
在这一瞬间,许多人浑身一震。
他们“听”到了。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那清越的鹤唳,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被尘埃封闭的心扉。长期压抑的烦躁、焦虑、不满,在这纯净的声音洗涤下,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却又不是爆发,而是被安抚、被融化。
他们想起了幼时母亲的低语,想起了春日田野的花香,想起了第一次学会静默心法时的安宁……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与平静,被这声鹤唳唤醒。
混乱的心念开始平复,扭曲的力场开始松动。
盘坐的守静人猛然睁开双眼,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精光。他感受到那股精纯浩瀚的静默之力得到了强大的援军,那声鹤唳不仅削弱了噪魔,更仿佛为他的静默心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
宁瑜见状,知道时机已至。他一步踏入噪魔力场核心,周身清辉流转,并非对抗,而是包容。他双手虚抱,如揽太极,口中清吟,声如玉石相击,却又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每一句吟诵,都非简单言语,而是蕴含着道家至高静心法理的道音。这声音与阿翎的鹤唳相辅相成,一个唤醒本真,一个指引方向;一个如清泉洗涤,一个如明灯照路。
那噪魔在这内外交攻、尤其是直指本心的道音洗礼下,再也无法维持形态,发出最后一声无声的哀鸣,轰然溃散,化作无数缕淡淡的黑气,随即在宁瑜的清辉与阿翎鹤唳的余韵中,如冰雪消融,彻底净化。
笼罩静思堂的扭曲力场瞬间消失,竹林恢复清幽,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清新怡人。
守静人长身而起,虽然身形依旧消瘦,但眼神已然恢复清明与活力。他走到宁瑜与阿翎面前,并未言语,而是郑重地躬身一礼,一切感激,尽在不言中。
竹林外围的民众也感受到了变化,那萦绕心头的烦躁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深沉的宁静。他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惊喜与敬畏,纷纷朝着静思堂方向,躬身行礼。
下阙:希声大道
噪魔既除,静语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这宁静之中,似乎又多了一丝不一样的生机与通透。
守静人邀请宁瑜与阿翎在静思堂小住调息。期间,老者以笔代口,与宁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坦言,默州千年静默,虽保一方安宁,却也确实存在弊端。过度强调压抑与静守,忽视了心念的自然流转与疏导,如同只蓄不疏的池塘,终有淤塞泛滥之日。
“经此一劫,老朽与州中宿老皆有所悟。”守静人写道,“静默非是死寂,清静亦需活力。往后,当在保持静默心法精髓之余,寻适度疏导之道。或引入自然之音,如流水、鸟鸣,或鼓励以书画、乐律(无声之乐,心弦之动)抒发心绪,使静中有动,默中有声,方能持久。”
宁瑜颔首表示赞同:“太上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静默固然可贵,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鸣之‘希声’,方是大道。阿翎之鸣,非破静,而是助静,正在于此。”
阿翎在一旁听着(看着木板上的字),似懂非懂,但她明白,自己和宁哥哥做了一件对这里的人们很重要的事。
三日后,宁瑜与阿翎辞别默州。出城之时,他们感受到的静默,已非初入时的压抑,而是一种内敛的、充满生机的安宁。街道上,偶尔能看到有人驻足聆听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或闭目感受阳光的暖意,脸上带着恬淡的微笑。
离城渐远,阿翎终于可以放开声音,她长长舒了口气,欢快地说:“还是能说话自在!宁哥哥,那个‘噪魔’好可怕,但是最后好像也不是被我们打死的,是自己散掉的?”
宁瑜微笑着解释:“噪魔源于心,亦散于心。我们并未以力降魔,而是以纯净之音与大道之理,唤醒了被噪魔迷惑的本心。当人们的心恢复了清明与平静,噪魔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自然烟消云散。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理。”
他顿了顿,望着前方蜿蜒的道路,继续道:“此番默州之行,让我们见证了‘静’的力量,也见证了过犹不及的道理。无论是极致的喧闹,还是极致的静默,偏离中道,皆生弊端。修行之人,当知‘抱元守一’,亦要‘和光同尘’。在心田之中,既要有静默如深潭的定力,也要有清泉流淌的活力。识得‘弦外之音’,方能不滞于物,不困于境。”
阿翎努力消化着这些话,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但“既要安静,也要活泼”这个简单的道理,她是记住了。她觉得自己的心里,好像也变得更加透亮了一些。
“那,宁哥哥,我们接下来去哪里?”阿翎蹦跳着向前几步,回头问道,眼中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
宁瑜目光悠远,仿佛看到了那冥冥中无数交织的命运之线,微笑道:“天地广阔,民间无垠。自有缘法,指引前路。”
夕阳将两人的身影拉长,融入那苍茫暮色之中。身后,是重归宁静和谐的默州;前方,是等待着他们的、新的故事与风景。
《弦外之音》一话,至此而终。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更是对“静”与“动”、“有声”与“无声”辩证关系的深入探讨,阐发了道家阴阳平衡、中庸和谐的思想,以及直指本心、向内求索的修行智慧。
(第一百零一话 《弦外之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