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无声之域
辞别忘机原的灵秀清宁,宁瑜与阿翎信步由缰,不觉间踏入一片奇异的疆域。此地名为“默州”,并非朝廷划定的行政区划,而是自古流传于方志杂谈中的地名,意指其地风俗独特,尤重“静默”。
初入默州地界,尚不觉得异常,只是觉得行人较他处更为沉静,市集喧嚣也低了几分。越往州境腹地而行,异状便愈发明显。道上相遇,人们多以眼神、微小的手势或写在掌心寥寥数字交流,即便非说不可,也尽量压低声量,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并非死寂,而是一种浸润到骨子里的克制与宁静,连犬吠鸡鸣都显得稀疏而收敛。
阿翎天性活泼,虽经世事磨练,仍保有灵鹤的率真与对声音的敏感。她起初颇觉不适,拉着宁瑜的衣袖,以心念传音:“宁哥哥,这里的人……都不爱说话吗?感觉好奇怪,像是大家都憋着一口气。”
宁瑜目光扫过路旁躬身耕作、动作协调却无言语的农人,又掠过街边以精准手势与简单数字完成交易的商贩,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探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地崇‘默’,或有其深意。静能生慧,默能守神,亦是古训。且静观其变,莫要扰了此地清规。”
两人行至默州核心之地——“静语城”。此城格局方正,建筑古朴,多以吸音良好的石材、厚土为主,街道宽阔洁净,绿树成荫。城中最大的特点,便是“静”。并非无人,相反,街上行人络绎不绝,车马亦在穿行,但一切井然有序,脚步声、车轮碾过石板声、风吹树叶声,构成了城市主要的背景音,人语声几不可闻。即便偶有交谈,也是附耳低语,速战速决。
阿翎瞪大了眼睛,看着这无声却充满生机的景象,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活着的默剧舞台。她试着更加依赖心念与宁瑜交流,却发现在这极致的安静中,自己的心念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晰、凝练。
宁瑜带着阿翎寻了一处看似客栈的静舍住下。店家是位面容慈和的老者,见到生人,并不惊讶,只是微笑着递上一块小巧的木板和一支炭笔。宁瑜会意,提笔写下“宿,两间,清静为上。”老者看后,含笑点头,亲自引他们至后院两间相邻的雅舍,陈设简单,一尘不染,推开窗,正对一池静水,几丛翠竹。
安顿下来后,宁瑜于房中静坐,神念如微澜般悄然扩散,感知着这座静语城。他发现,此地的“静”并非压抑,而是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传承,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城中弥漫着一种安定、祥和的气息,百姓眉宇间多见平和,少露焦躁。然而,在这片深厚的静默之下,他亦捕捉到一丝极不协调的“杂音”。那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源于精神层面的“焦躁”、“冲突”与“失衡”的意念残留,如同清澈水底的一缕浊流,虽细微,却持续不断地侵蚀着这片静默的根基。
“静极生动,物极必反。”宁瑜心有所感,“此地崇默千年,静气已深入骨髓。然过犹不及,极致的静默,或许也压抑了某些本应自然疏解的情绪。这缕‘杂音’,便是其反噬之兆。”
正思忖间,阿翎推门而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与神秘,依旧以心念传讯:“宁哥哥,我听到一些‘声音’,不是用耳朵,是感觉到的!在城西那边,好像有很多人心里在‘吵架’,很乱,很烦!”
阿翎身为灵鹤,对气息、意念的感知本就远超常人,在这极致安静的环境下,她的这种天赋似乎被放大了,更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潜藏在静默表象下的心绪波动。
宁瑜颔首:“我亦有所感。看来,这默州之行,我们遇到了一个关乎‘平衡’的课题。”
就在这时,静舍的老者敲门而入,手中托着茶盘,依旧无声。他放下茶具,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看着宁瑜,眼中流露出些许欲言又止的复杂神色。他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拿起炭笔,在带来的小木板上缓缓写下几行字:
“贵客非凡,想必已察觉城中心念浊流。此乃‘噪魔’之扰,近月愈甚。恐静默屏障将破,默州千年传承危矣。老朽冒昧,恳请援手。”
宁瑜看罢,神色不变,提笔反问:“噪魔?愿闻其详。”
老者见宁瑜愿听,精神稍振,继续书写,笔触略显急促:“默州立州之基,在于‘静默心法’。吾辈非不能言,乃以静默养心护神,抵御外界纷扰与内心妄念,使灵台清明,百病不侵。然心法虽妙,亦需疏导。历年积压之负面心绪,若不得妥善化解,便会沉淀凝聚,化为无形‘噪魔’。噪魔无形无质,专扰人心,引动内火,挑动纷争。以往皆有德高望重之‘守静人’定期以深厚静默修为化解。然本届守静人年事已高,心力渐衰,近月噪魔活动频繁,已有多人心绪失控,静默屏障出现裂隙。长此以往,恐噪魔彻底爆发,默州将陷入永无宁日之心念战场!”
写至此处,老者眼中已现忧惧之色。
宁瑜沉吟片刻,写道:“守静人现在何处?噪魔核心又在何方?”
老者指向城西方向:“守静人居于城西‘静思堂’。然堂周已被噪魔心念笼罩,常人难以靠近,即便靠近,亦受其扰,心神不宁。守静人自身亦被困其中,勉力支撑。”
宁瑜与阿翎对视一眼,皆明了对方心意。这“噪魔”之患,根源在于千年静默传承的失衡,是积累的“心病”需以外力疏导。他们既适逢其会,便不能坐视。
“老人家放心,我们前去一观。”宁瑜写下最后一行字,与阿翎起身,向城西静思堂方向行去。
中阙:心弦之战
越靠近城西,周遭的环境便越发显得“嘈杂”。这种嘈杂并非声音上的,而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形压力。路人的步伐不再那么从容,眉宇间多了几分隐忍与烦躁,偶尔的眼神交汇,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火气。阿翎甚至能“听”到更多混乱的心念碎片:
“那家伙凭什么那样看我?”
“这活儿真烦,不想干了!”
“为什么他过得比我好?”
“好想大喊大叫……”
种种负面情绪,如同看不见的尘埃,漂浮在空气中,侵蚀着静语城千年筑就的静默屏障。
静思堂位于城西一片茂密的竹林中,本是清修圣地,此刻却笼罩在一股令人窒息的意念场中。竹林外围,已有不少民众聚集,他们面露焦虑,却依旧保持着沉默,只是担忧地望着竹林深处。显然,他们都知晓守静人与静思堂面临的危机,却无力相助。
宁瑜与阿翎无视那无形的心念压力,径直走入竹林。一入其中,阿翎便忍不住蹙起眉头,以手抚额:“宁哥哥,这里好乱!好多声音在脑子里钻,又吵又难受!” 那些混乱的心念如同无数根细针,试图刺入她的识海。
宁瑜伸手轻轻按在阿翎肩头,一股温润平和的清灵之气渡入,帮她稳住心神。“紧守灵台,视外魔如镜花水月。噪魔之力,源于引动心内之魔。你心若净,外魔自扰。”
阿翎依言而行,默运灵鹤本源心法,那纯净高洁的气息自内而外散发,果然将那些杂乱心念排斥在外,虽仍能感知,却已不能撼动其心。
二人深入竹林,来到静思堂前。那是一座古朴的石殿,此刻殿门紧闭,殿周仿佛有一层扭曲的无形力场,使得光线和空气都显得有些粘稠、不稳定。力场之中,隐约可见无数张牙舞爪的意念虚影,那是噪魔具象化的表现,由愤怒、嫉妒、贪婪、怨恨等负面情绪凝聚而成。
在力场中心,静思堂门口的石阶上,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枯槁的老者正盘膝而坐,双目紧闭,周身散发着微弱的、却异常精纯的静默气息,如同风暴中的灯塔,勉力支撑着一小片清明之地,抵御着周遭噪魔的侵蚀。他便是此代的守静人。然而,他的气息已如风中残烛,显然支撑得极为艰难。
宁瑜观察片刻,对阿翎道:“噪魔无形,物理攻击与寻常法术皆难奏效。其根植于人心,亦需从心念层面化解。守静人以极致静默对抗,如同以堤坝阻挡洪水,虽能暂保不失,然水势累积,终有决堤之危。堵不如疏,需导其流,化其戾气。”
“那该如何疏导?”阿翎问道。
宁瑜目光扫过那片混乱的心念力场,缓缓道:“天地有元音,人心有正声。噪魔乃杂乱无序之念,需以纯净、有序、蕴含大道之‘音’调和之。此音非必耳闻,乃心感之韵。”
他略一思忖,对阿翎道:“阿翎,你灵鹤之体,本近自然,鸣声清越,可通天地。我需你在此,发出你最本真、最纯净的鹤唳之声。此声不为破魔,而为引路,唤醒被噪魔蒙蔽的本心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