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五十七话:墨池惊龙

第五十七话:墨池惊龙(1 / 2)

上卷 书院异象

宁瑜与阿翎行至岳州巴陵,慕名前往洞庭湖畔的岳麓书院。时值深秋,书院内古木参天,丹桂余香,琅琅书声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一派文风鼎盛之象。

然而,当二人行至书院深处的“洗墨池”时,宁瑜却察觉到一丝不谐。此池乃历代书院学子洗涤笔砚之处,池水本应澄澈,此刻却隐隐泛着幽邃的玄黑之色,水面无风自动,泛起细密涟漪,仿佛有活物潜游其中。更有一股若有若无的、混合着陈墨清香与某种古老威压的气息,自池底弥漫开来。

“池水墨韵,内含龙气,然其性躁动,似被文华所激,又似欲破困而出。”阿翎指尖气纹微蹙,感知到那墨池之中蕴含的、非同寻常的灵性。

宁瑜颔首,目光扫过池畔矗立的一块巨大青石,其上刻着“墨池”二字,笔力千钧,传说乃书院某位大儒亲笔。他能感到,这墨池之所以异变,并非妖邪作祟,而是池底似乎镇压着什么与“文运”、“龙气”相关之物,常年受书院文华浸润,如今已到了某种临界点。

正沉吟间,一位身着青衫、手持书卷的年轻学子匆匆路过,见宁瑜二人驻足池边,面露忧色,便好心提醒道:“二位先生是访客吧?近日这洗墨池颇不宁静,夜里常有异响,池水时浊时清,还是莫要久留为好。”

宁瑜拱手问道:“敢问兄台,此池近日异状,书院师可知晓?可曾请人来看过?”

学子叹道:“山长与诸位先生自然知晓,也请过几位高僧道长,皆言池下有灵,与书院文脉相连,不可轻动。只吩咐我等学子近日莫要靠近,以免惊扰。”他顿了顿,压低声音,“私下里有传言,说这池底……压着前朝一位落第才子的怨魂,其人才高八斗,却因权贵打压,屡试不第,最终投湖自尽,魂魄不散,化入了这洗墨池中……”

学子离去后,宁瑜微微摇头:“非是怨魂。此气息中正磅礴,虽含郁愤,却无阴邪,更似……蛰龙之息。”

是夜,月华如水,洒满书院。宁瑜与阿翎悄然来到洗墨池畔。果然,池水不再平静,中央如同沸腾般翻滚着墨色的水花,那股古老的威压愈发明显,隐隐有低沉的、仿佛来自九幽深处的龙吟之声传出。池畔那块刻着“墨池”的青石,竟也随之微微震颤,其上字迹流转起淡淡的金光,似在竭力压制。

“文华镇龙,千年不息。然刚不可久,龙困浅滩,终有反噬之日。”宁瑜了然。这洗墨池下,恐怕真有一缕与文运相关的龙气(或龙魂)被镇压,借书院文华磨砺其性,亦滋养书院文脉。但如今,这龙气历经千年,已不甘困守,欲挣脱束缚。而那“墨池”石刻,便是镇压之关键。

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池中墨浪滔天,一道粗壮的、完全由浓墨构成的黑色水柱,猛地冲天而起!水柱之中,隐约可见一道细长的、充满力量的阴影蜿蜒扭动,散发出令人心悸的龙威!那龙威之中,充满了被禁锢千年的愤怒、不甘,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吼——!”

并非真实的咆哮,而是直接作用于精神的龙吟!音波扩散,整个书院仿佛都震动了一下,无数夜读的学子只觉心头一悸,手中书卷险些落地。

那刻着“墨池”的青石,金光爆闪,无数金色的文字虚影自石上飞出,化作一道道锁链,缠绕向那墨色水柱中的龙影!这是历代书院大儒加持于其上的浩然正气与文章精神所化的封印!

墨龙影奋力挣扎,龙吟阵阵,墨浪翻涌,与那金色文字锁链激烈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一时间,文华与龙气在这方寸之地剧烈交锋,气息混乱至极。

宁瑜见状,知道不能再旁观。这墨龙若强行破封,固然能得自由,但其积累千年的郁愤之气必然失控,恐会冲击书院文脉,甚至波及岳州百姓。而若加固封印,则如同继续囚禁,其怨念只会愈深,终成祸患。唯有疏导,化解其郁愤,助其蜕变,方是两全之策。

他一步踏出,周身清光流转,并非攻击那墨龙,亦非加固封印,而是双手虚划,引动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与水利法则。刹那间,以他为中心,一股中正平和、包容万象的气息弥漫开来,试图在那狂暴的龙气与刚正的文华之间,构建一道缓冲与沟通的桥梁。

“龙潜于渊,非为困顿,乃待风云。阁下困守千年,文华浸染,早已非池中之物,何不化怨愤为力量,另寻升华之道?”宁瑜的声音平和,却蕴含着直指本心的力量,透过那混乱的能量波动,传递向墨龙核心。

那墨龙影挣扎之势微微一滞,巨大的龙首转向宁瑜,那双由浓墨构成的龙目之中,充满了复杂的神色——有愤怒,有警惕,亦有一丝……被说中心事的震动?

中卷 画龙点睛

墨龙虽暂缓挣扎,但其千年积郁,岂是寥寥数语所能化解?它发出一声更加暴戾的龙吟,那墨色水柱猛地膨胀,竟将数道金色文字锁链生生崩断!更多的墨浪如同拥有生命般,化作无数墨色触手,向着宁瑜席卷而来,其中蕴含着足以污秽文华、侵蚀神魂的龙怨之力!

“小心!”阿翎清叱一声,灵鹤虚影显现,双翼挥动,纯净的清灵之气化作道道水幕,挡在宁瑜身前。那墨色触手撞击在水幕之上,发出滋滋声响,虽未能突破,却也将水幕染上片片墨痕,清灵之气迅速消耗。

宁瑜并未后退,他知道此刻是关键时刻。他不再多言,而是将自身对“道”的理解,对“文”的感悟,对“龙”这种先天生灵的敬畏与期望,尽数融入神念之中,化作一幅幅意蕴悠长的画卷,直接呈现在那墨龙的心神之中——

画卷中,有潜龙勿用,遁世无闷;有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有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有或跃在渊,进无咎也;有飞龙在天,大人造也;有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是《易经》乾卦对龙之修行历程的阐述,亦是天地至理!

同时,他也展现了另一幅画面:并非困守浅池,而是龙归大海,腾跃九天,布云施雨,泽被苍生!其力量不再用于破坏与挣脱,而是用于创造与守护!

这些画卷,并非强行灌输,而是如同引路明灯,为那困于怨愤中的墨龙,指明了另一条可能的道路——超越困局,升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