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单缸水冷11匹马力发动机的拖拉机,已经是西方五十年代中期淘汰的产品。
西德现在生产的,已经是空冷和风冷发动机了。
但是农场没有钱。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旧的农机只能修修,凑合用。
德西现场换了零件,经过观察,他告诉李厉,旧机器还能用,就是大轴承磨损厉害,需要好好维护。
他列了单子让农场去买。常备几个配件,他定期过来换。这机器要是保养得好,至少还能再用五年。
他的专业和技术,再一次被李厉肯定。
这一次,垦利农场最不缺鸡。鸡和蛋最多。
德西吃了丰盛的晚饭。看中了食堂的红卤大鸡腿,想给媳妇带回家。
李厉早听说他是个爱媳妇顾家的。
当下大手一挥,让人给他拿油纸包了十个鸡腿,还怕给得不够,又给了两条腊肉、两只烧鸡。
又给了两大篮子鸡蛋,有十来斤。
这个人才,上面不让用。不让给开工资、招他做工。
但
李厉再三挽留,安排他当夜在农场住下。
可德西却惦记着,他答应媳妇的,不在外面过夜,坚持要回家。
李厉只好作罢,又送了他很多需要的东西。
不能给工资,但农场富余的建筑材料、物品,他这个场长还是能给的。
德西临走时,看着那规模不算小的蛋鸡养殖厂房,他心里念头动了动。
富木和洪山矛盾的根源,就是穷。
如果大家都能吃饱饭,就不打这架了。
富木村缺水临山,草地多。可以养鸡啊。如果和洪山共建一个养鸡场,会怎么样?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现在德西顾不上。太忙了。
大队的第二辆摩托还要造。
洪山临近的村,都要过来借卡车、借司机。
他现在每天都得往镇上运一趟货,大半天时间就没了。
顾不上。
*
这天德西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了。
洪队担心卡车出事。晚饭后在村口一直张望,终于看见卡车从大路上开进了村,停进谷仓停车场。
大和和德西下车。车上的东西,两人都拎了下来。
德西现在不缺肉,他大方地把一条腊肉给大和,一只烧鸡给洪队。
那两人都摆手,不要不要。
“德,这是农场给你的辛苦费。你拿走。”
“是啊,我们不要。”
“我们那边吃的够。”德西给他俩推过去。“这个,拿给你们爸爸妈妈。”
又是这句话,\"给爸爸妈妈\"。那两人顿时不作声了。接了。
德西再看着两筐鸡蛋发愁。
快一百个蛋。这是他人生拿蛋史上的巅峰了。
李大和顺着他的目光看,赶紧摆手。
“不要不要。肉我拿了。蛋不要,你们慢慢吃。这个可以拿盐腌,也能做变蛋,李婆婆肯定会弄。”
洪队也不要。他知道这是德西的“工资”,不好意思要。
德西只得把两篮鸡蛋,和卡车上麻袋装好的零碎造车材料,都拖到他摩托车小车斗里。
跟两人告别了,回教堂。
这两人拎着鸡和肉,当然心里都暖。一直看着德西的背影不见了,各自回家。
德西骑车回去的路上就想着。这么多鸡蛋,要送谁。
除了大和和洪队,跟他最近的人,是张山。
这个德语老师,从他来的第一天就互相认识了,带他熟悉环境。
最早,他说话有些话词不达意,还帮他翻译。平常劳动时也常在一起,无形中与他更近。
想起张山,德西就想起了张山的老师,郑光明。
想起那一头白发的老人,吃力地搬运,趔趄的脚步,却不能再说一句德语。德西心里就有些沉重。
他并不想做什么英雄。
但是在善良的内心里,那个角落,只觉得应该去帮、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语言老师,他就想力所能及地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