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汉阙惊澜 > 第90章 朝堂噤声:霍光一言九鼎重

第90章 朝堂噤声:霍光一言九鼎重(1 / 2)

未央宫前殿,高耸的蟠龙金柱撑起恢弘的穹顶,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在光洁如镜的墨玉地砖上投下斜长的、近乎凝固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名贵香料燃烧后的淡淡青烟,本该是庄严肃穆的朝会之所,此刻却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针落可闻的死寂。那死寂并非源于敬畏,而是源于深入骨髓的恐惧与小心翼翼的屏息。

汉昭帝刘弗陵,身量尚小,穿着繁复沉重的十二章纹玄冕,端坐在那宽大得几乎将他淹没的御座之上。他稚嫩的脸庞努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但微微绷紧的下颌和偶尔快速眨动的眼睫,还是泄露了内心的不安与…一种习惯性的等待。他的目光,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不由自主地落在御阶之下,那个站在百官最前列、如同山岳般沉稳的身影之上——大将军、大司马霍光。

霍光身着玄色朝服,外罩象征武职的虎纹绣金深衣,腰佩玉具长剑,身形挺拔。他没有像其他朝臣那样微微躬身以示恭敬,而是站得笔直,目光平视前方,如同磐石。那沉静的气场,无声地笼罩着整个前殿,压得殿内上百位身着各色品级朝服、手持玉笏的公卿大臣们,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几分。东市的血腥气似乎尚未散尽,诏狱的悲泣仿佛还在耳边回荡,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血淋淋的下场,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铐住了每一个人的舌头。

廷议开始。丞相田千秋,这位素以老成持重着称的三朝元老,手持玉笏,出班奏事。他禀报的是关于关东数郡今岁水患后的赈济事宜,条理清晰,引经据典。然而,他每说几句,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极其隐晦地扫向霍光的侧脸,观察着那古井无波的表情。待他奏毕,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田千秋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而是微微侧身,对着霍光的方向,极其恭敬地拱了拱手:“此乃国之要务,关乎黎民生计。老臣愚钝,敢请大将军示下。”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霍光身上。御座上的昭帝,也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

霍光缓缓抬起眼皮,目光平静地扫过田千秋,并未立刻作答。他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章简牍,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大殿每一个角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丞相所虑甚是。水患伤农,赈济刻不容缓。光已命大司农核查仓廪,调拨陈粟三十万石,并免受灾三郡今岁田租之半。” 他顿了顿,语气没有丝毫起伏,却字字如铁,“另,御史中丞。”

一位身着深绯官袍的中年官员立刻出列,躬身应道:“臣在!”

“着你即刻遴选干员,分赴受灾郡县,”霍光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那位御史中丞,“督查赈粮发放,严防吏员克扣、中饱私囊。敢有侵吞赈粮一粒者,无论官职高低,就地锁拿,以渎职、贪墨论处,严惩不贷!其家产,悉数充公,抵作赈资!”

“诺!臣谨遵大将军钧命!”御史中丞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深深一揖,退回班列。大殿内,落针可闻。霍光的命令,不仅清晰明确,更是将生杀予夺之权直接下放给了督查官员,其冷酷与高效,令人心头发寒。

接着,是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奏报长安近郊有流民聚集,恐生事端。

霍光听罢,甚至没有询问其他九卿的意见,直接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决断:“着京兆尹即刻在城外设粥棚三处,每日施粥两次,暂解饥馑。执金吾增派巡城士卒,严密监视流民动向,若有不法,即刻弹压。另,诏令司隶校尉部,”他的目光转向另一侧,“严查各郡国关卡,凡有官吏刻意阻挠流民返乡、盘剥勒索者,查实后,与贪墨赈粮者同罪!”

“诺!”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