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三弊三策(下)(2 / 2)

宋濂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原本激动颤抖的声音,变得沉稳而有力。

“破局之法,亦有三策。”

“针对‘考用分离’,臣以为,当于经义、诗赋之外,增设‘策论’一场!

专考钱粮、水利、军事、律法等实务之学!

凡有志之士,不必精通经史,只要于某一领域有专长,便可入仕为官,报效国家!”

“针对‘阶层固化’,臣以为,当推行‘糊名誊录’之法!

将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全部遮盖,再由专人重新抄录一遍,送交考官批阅。

如此一来,考官不知考卷是谁人所作,便可最大程度地杜绝徇私舞弊,为寒门士子,打开一条公平的晋升之阶!”

“至于‘风气败坏’……”宋濂说到这里,深吸了一口气,

“此乃人心之弊,非制度所能一朝匡正。然,若前两者能行,天下实干之风日盛,则阿谀浮夸之气,自会渐渐消弭。”

萧济安听完,只觉得浑身热血都在沸腾。

好一个宋濂!

好一个《科举兴废论》!

他提出的“策论”与“糊名”,简直就是为这个时代量身定做的屠龙之术!

“先生所言,发人深省。”

萧济安亲自为他续上茶,这一次他用的称呼是“先生”,而不是“宋先生”,

“实不相瞒,这些时日,我也在礼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一些东西。”

他引着宋濂到墙边,将那张绘满了线条和名字的“罪证大网”,展现在了宋濂面前。

当宋濂看到那上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看到那一条条触目惊心的关系线,看到那最后统计出来的,不足一成的“寒门比例”时,他那张素来镇定的脸上,再也无法维持平静。

他的嘴唇哆嗦着,伸出颤抖的手指着图上的一个名字:

“李德裕……大夏三百三十七年的主考官,老夫当年,便是落榜于他之手……原来……原来如此……”

他仰起头,发出一声悲怆的长笑,眼中竟有泪光闪动。

“可笑!可悲!我等寒窗数十载,竟只是这群权贵子弟的陪衬!这哪里是抡才大典,这分明就是一场天大的骗局!”

萧济安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等他发泄完情绪。

许久,宋濂才慢慢平复下来,他转过身,对着萧济安,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礼一揖到地。

“王爷胸怀天下,心系万民,以亲王之尊,屈身于故纸堆中,为我等寒门士子寻找公道。宋濂,愿终生追随王爷,为王爷执鞭坠镫,万死不辞!”

“先生快快请起。”

萧济安连忙将他扶起,

“我并非为一人一士,而是为这大夏的千秋万代。如今,我既有先生相助,如虎添翼。这科举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