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这个昔日充满了山珍海味香气的地方,如今却愁云惨淡。
老御厨王福全捧着凌云亲笔修改的新膳单,老泪纵横:“凌大人!这……这山药粥、莲子羹、百合糕,如何能登得了太子的金殿?这简直……简直是辱没了御厨的名号啊!”
“食不甘味,焉能强身?”凌云亲自监灶,语气不容置喙,“去掉了那些猛补的人参鹿茸,改用这些平实的食材,看似寡淡,实则是在给殿下的脾胃‘松绑’。你按方子做,火候、配料,不得有丝毫差池。”
很快,一碗清粥,几样小菜被端到了朱标的面前。朱标看着那几乎没有任何油水的食物,眉头拧成了疙瘩:“凌大人,这……这也太寡淡了。”
“良药苦口,良膳淡口。”凌云将一小碟蜜饯放在他手边,“咽下去。你想想,是现在吃着山珍海味,却时时咳血难受好,还是暂时忍耐,换来日后身强体健,能驰骋天下好?”
朱标咬了咬牙,将那碗山药粥喝了下去。味道确实乏善可陈,但奇妙的是,胃里竟没有以往那种油腻饱胀之感,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爽。他犹豫了一下,又将那碟蜜饯吃了,甜味在口中化开,似乎也中和了粥的寡淡。
一个月悄然过去。
朱标每日清晨都会在宫中空地上演练那八段锦。起初只是应付,后来竟渐渐入了门道。他能感觉到,每一次拉伸,每一次呼吸,都让他的胸腔变得更加开阔。午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昏昏欲睡,反而精神矍铄,捧着那些清淡的药膳,也能平静地吃完。
太医院内,则是一片愁云惨淡。刘院使再也不到朱标殿中问诊,只是每日对着朱标的脉案唉声叹气。凌云则每日将朱标的脉象变化、气色好转、精力提升等细节记录在案,呈报给朱元璋。
这一日,朱元璋在御花园偶遇正在散步的朱标。眼前的儿子,虽然依旧清瘦,但面色红润,眼神明亮,步履稳健,哪里还有半分病弱之态?
“标儿,你……感觉如何?”朱元璋忍不住问道。
“回父皇,儿臣感觉很好。”朱标笑着回答,“胸不闷了,也不常咳嗽了,每日练功,精神头足得很!”
朱元璋大喜,他看向远处正在与太监交谈的凌云,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他知道,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凌云,又赢了第一步。
凌云的“药膳革命”和“导引术”很快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
《导引图》被人偷偷摹画,街头巷尾竟有不少人开始模仿。而那些清淡的山药、莲子,也成了达官贵人餐桌上新的时尚。老儒生们纷纷上书,称赞凌云此举乃是“上古圣人治未病之道”的复兴。民间一片叫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