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独辟蹊径(1 / 2)

坤宁宫内殿的空气,仿佛凝结成了冰。太医院院使周大人与院判刘太医等人联合施压的敌意,如同沉重的枷锁,试图将凌云这个“异类”彻底锁死在正统医学的藩篱之内,不容他越雷池半步。他们引经据典,字字句句如刀似剑,扞卫的不仅是所谓的医道正统,更是他们不容置疑的权威和颜面。

然而,凌云深知,床榻上那位日渐枯萎的凤体,已容不得这般无谓的争执与拖延。太医们的方案若能奏效,皇后又何至于沉疴至此?顶住这巨大的压力,不仅是维护自身的判断,更是对医者本心的坚守,是对那一线生机负责任的争取。

他深吸一口气,将周遭那些质疑、轻蔑、乃至隐含威胁的目光摒除于心外,目光越过咄咄逼人的太医们,转向了那真正能决定一切的人——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阴沉、目光如炬的洪武皇帝朱元璋。

凌云上前一步,对着御座方向,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沉稳,打破了殿内几乎凝固的沉寂:

“陛下,”他开口,直接将陈述对象定为最高决策者,避开了与太医们的正面纠缠,“草民凌云,已细察娘娘脉象体征。草民愚见,或有不同于诸位太医大人之处,恳请陛下圣听。”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显示出他内心的焦躁与不耐。他扫了一眼噤若寒蝉、面色不虞的太医们,最终将锐利的目光定格在凌云身上,从鼻腔里发出一个沉重的音节:“嗯。讲。”

“回陛下,”凌云不卑不亢,条分缕析地开始陈述他那惊世骇俗的诊断,“诸位太医大人所言‘虚则补之’,确是医经正理。然,观皇后娘娘当前症候,草民以为,凤体之恙,并非单纯的虚损之证。”

他略微停顿,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地传入皇帝耳中:“娘娘久病,气血亏耗,元气大伤,此确是‘本虚’,乃病之根基。然,细察其痰声辘辘,胸脘痞闷,舌苔厚腻,脉象虽沉细却兼见滑象,此乃‘痰湿壅盛,阻滞气机’之明证,是为‘标实’。”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如同良田久旱,却又被淤泥壅塞。” 他用了一个浅显的比喻,“若此时一味只知引水灌溉,恐非但清水难入干涸之地,反令淤泥更甚,壅塞成灾,于病情无益,或反受其害。”

这番比喻,形象而尖锐,直指当前治疗可能存在的弊端。周院使等人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却碍于皇帝在场,不敢轻易打断。

朱元璋的目光闪烁了一下,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这个说法吸引了注意力:“哦?依你之见,当如何?”

凌云知道关键时刻到来,他稳住心神,掷地有声地提出自己的核心思路:“故草民之浅见,当前之要,绝非单一进补或攻伐,而当‘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此言一出,周院使几乎要忍不住呵斥“狂妄”,但被朱元璋一个冰冷的眼神制止了。

凌云继续详细阐述他的综合疗法:“然,‘攻补兼施’并非蛮干。需有章法,分步骤,循序渐进。”

“第一步,当以温和之法,先扶助正气,稳固根本。”他解释道,“娘娘脾胃虚弱,虚不受补,骤用峻补厚味,反增其累。臣建议,暂停汤药,先以精心调配的药膳为主。可选黄芪、山药、茯苓、莲子等药性平和、健脾益气之品,慢火细炖,取其清补之性,徐徐图之,旨在唤醒脾胃自身生化之机,为后续治疗奠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