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龙颜咫尺(2 / 2)

“你便是凌云?”皇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平淡中透着压力。

“回陛下,正是草民。”凌云谨慎应答。

“籍贯何处?师从何人?” 朱元璋开始简单询问其来历,这是惯例,也是试探。他要确认此人的根底是否清楚,有无可疑之处。

“回陛下,草民乃淮安府山阳县人士,祖上三代行医。医术乃家学渊源,亦曾游学四方,博采众长,并无固定师承。”凌云回答得谨慎得体,既说明了来源,又避免了牵扯出可能引起猜疑的特定师门,符合他“民间郎中”的身份。

朱元璋微微颔首,不置可否,继续问道:“听闻你擅治疑难杂症,尤精外伤内损?陆文昭之子,便是你所救?” 话题转向了医术,这是核心。

“回陛下,草民不敢妄称擅长,只是于跌打损伤、内腑调和一道,略有心得。陆指挥使之子重伤,臣侥幸以家传之法结合所学,竭尽全力,幸得天佑,公子得以转危为安。” 凌云回答依旧谨慎,不居功,将功劳部分归于“天佑”,这是臣子应有的谦卑。

“哦?”朱元璋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丝,带着探究,“太医院判皆言不治,你以何法救之?”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回答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皇帝对他的初步判断。凌云心念电转,他知道不能炫耀所谓“奇术”,更不能贬低太医院,必须抓住根本,强调医道原则。

他微微躬身,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回答道:“回陛下,草民以为,医道之本,在于‘辨证施治’。陆公子之伤,看似危殆,然其年轻,元气未绝。臣细察其脉象、体征,辨明其病机关键在于‘瘀血内阻,气机逆乱’。故立法以‘活血逐瘀,理气固本’为主,内服外治相结合,非拘泥于成法,亦非倚重奇术,唯求‘切中病机,务求实效’而已。”

他重点强调了“辨证施治”这一中医核心思想,表明他的方法是基于对病情的具体分析,而非凭空想象或江湖伎俩。同时,他再次强调了“务求实效”,将落脚点放在实际效果上,这符合朱元璋务实、厌恶空谈的性格。

“辨证施治……务求实效……” 朱元璋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两个词,深邃的目光在凌云身上停留了更长时间。他见过太多夸夸其谈的医者,也见过太多束手无策的庸医,但这个年轻人的回答,简洁、扎实,透着一股不同于常人的冷静和专注。他没有吹嘘自己的方法多么神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医理和效果上。这种态度,在眼下太医院束手、群医无策的困境中,显得尤为难得。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朱元璋不再发问,只是静静地观察着凌云的言行举止,看他是否紧张,是否心虚,是否有什么不妥的小动作。

凌云始终保持着垂首躬身的姿态,呼吸平稳,身形稳定,除了最初的紧张被很好地控制住外,再无任何失仪之处。他就像一株生长在悬崖边的青松,虽然承受着巨大的风压,却根基沉稳,枝叶不摇。

良久,朱元璋终于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淡,却似乎少了一丝最初的冰冷:“皇后凤体违和,沉疴已久,太医束手。朕召你入宫,望你竭尽所能,悉心诊治。若有需,宫中药物、人手,皆可调用。但……”

他话锋一转,语气骤然变得凌厉无比,如同出鞘的利剑,带着刺骨的寒意:“若有无知妄作,惊扰凤驾,或诊治不力……朕,绝不轻饶!”

最后的警告,如同寒冰,瞬间冻结了殿内的空气。

凌云心中一凛,知道最严峻的考验即将开始。他再次躬身,用无比郑重的语气答道:“草民,谨遵圣谕!定当竭尽所能,悉心辨证,务求实效,以报陛下天恩!”

他没有做出任何保证,只是再次强调了“辨证”和“务实”的态度。在这种时候,任何夸口都是愚蠢的。

“嗯。”朱元璋从鼻腔里发出一个短促的音节,不再看他,挥了挥手,“带他去坤宁宫。”

“草民告退。”凌云再次行礼,然后跟着引路的太监,小心翼翼地退出了武英殿。

直到走出殿门,重新呼吸到外面微凉的空气,凌云才感觉那如同山岳般的威压稍稍减轻了一些,但后背的衣衫,早已被冷汗浸透。

龙颜咫尺,天威难测。 这第一关,他算是勉强过了。但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等待他的,是比面对皇帝更加复杂、更加凶险的任务——诊治垂危的皇后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