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痰色黄绿腥臭,此乃热毒极盛,腐肉成脓之象。故须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加入鱼腥草,此药辛寒,专入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力强;再加金荞麦,亦为清肺化痰、解毒排脓之良药。如此,清解热毒之力倍增。”
“再者,咳嗽剧烈,痰粘难咯,肺气上逆不止。加入枇杷叶,苦平,能清肺止咳、降逆化痰;浙贝母苦寒,长于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二药相助,化痰止咳,缓解病人痛苦。”
一旁的李文轩,运笔如飞,飞速记录。他不仅记下方药组成: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芦根、冬瓜子、薏苡仁、桃仁、天花粉、知母、鱼腥草、金荞麦、枇杷叶、浙贝母;还详细标注了每味药的剂量;特别备注了煎服法,如“生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再下他药”,“饭后温服,日三夜一”等关键细节。他意识到,凌云这番理法方药兼备的阐述和灵活化裁,不仅是救治眼前病人的药方,更是其独特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结晶,是凌氏医学思想的宝贵记录,价值远超一方一药。
开方完毕,凌云并未就此结束。他拿起写好的药方,走到家属面前,进行详细的嘱咐与安抚。他语气温和但严肃:
“药方已开,但煎服和调护至关重要。如何煎药:此药需用陶罐,生石膏务必先煎久煮,取其药力。水量适中,火候先武后文,煎至药液浓稠约一碗为宜。服药次数和剂量:每日一剂,分三次,饭后温服。若夜间咳喘加重,可酌情加服一次。”
他特别强调护理要点:“服药后,务必鼓励老人家,尽量咳出痰液,此乃排邪之关键,切莫因痛而忍。同时,可用冷毛巾敷于额头,辅助物理降温。饮食务必清淡,多喂服稀粥米汤,补充水分和谷气,扶助正气对抗病邪。”
其叮嘱之专业,考虑之细致,涵盖了治疗和护理的方方面面,远非寻常郎中开完方便了事可比。这番周全的安排,让原本因病情危重而焦虑不安的家属,仿佛找到了主心骨,安心了不少,连连点头称是,表示一定严格照办。
李文轩将药方复核一遍,确认无误后,交由韩老倌陪同家属去相熟的药铺抓药。看着家属拿着药方,如同捧着救命符一般,匆匆离去煎药的背影,凌云一直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但眉宇间的凝重并未散去。
他转身,望向西边渐渐染上橘红色的天空,对身旁仍在整理记录的李文轩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更显坚定:
“文轩,此病凶险,老人年高体弱,又经误治,正气已伤,邪气炽盛。用药如用兵,此番遣方,攻补兼施,看似周全,实则如履薄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他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眼前的屋舍,看到了那位老妇与疾病抗争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能做的都已尽力。就看药力能否敌过那汹汹的病势了。”
夜幕缓缓降临,榆林坊华灯初上。一场关乎生命的博弈,随着那剂汤药的下咽,正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等待,充满了未知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