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珠联璧合显成效(2 / 2)

那日午后,一位被家人用板车推来的老妪前来求医。老人姓周,年过六旬,患咳嗽喘息之疾已有数年,每逢秋冬或天气骤变便加重,近日更是咳喘剧烈,夜不能卧,痰多而粘,面色灰暗,肢体浮肿。其家人言,曾请过镇上的郎中,服过不少止咳平喘的药,总不见效,反觉身体愈发虚乏。

凌云让李文轩将老人扶到诊案前,自己则凝神静气,仔细为她诊脉。指下感觉脉象沉细而滑,如轻刀刮竹。再看舌苔,白腻而厚。又问及饮食二便,得知老人纳差,脘腹胀满,小便短少。凌云沉吟片刻,对李文轩道:“此非单纯外感咳嗽,乃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运化无权,痰湿内停,上犯于肺,阻遏气机。先前医家但见其咳喘,一味宣肺止咳,治标未治本,反伤正气。”

李文轩边听边迅速在病案册上记录要点,心中已明了凌云辨证之精要。

凌云继续道:“治当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为主,辅以降气平喘。方拟真武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 随即,他口述方药:“附子三钱,茯苓五钱,白术四钱,白芍三钱,生姜五片,细辛一钱,五味子二钱,桂枝三钱,葶苈子三钱,苏子三钱。五剂,水煎服。”

李文轩笔走龙蛇,将方剂工整录于药方之上,并在旁边用小字注明:“附子务必先煎半个时辰,以去其毒性,存其温阳之效。” 写毕,他将药方递给凌云过目确认。

凌云点头认可后,李文轩并未立即将药方交给病家,而是转向围在周老妪身边、面带忧色的子女们。他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解释道:“诸位放心,凌大夫已查明老太太的病根,并非寻常伤风咳嗽,乃是体内阳气不足,水湿运化不利,停聚成痰,上壅于肺,故而咳喘不止,且见浮肿。先前用药效果不佳,多是只治了咳嗽这个‘标’,未触及阳气虚、水湿停这个‘本’。”

他指着药方上的药材,一一说明:“方中附子、桂枝、生姜,是用来温通阳气的,好比给身体升起一个小太阳;茯苓、白术是健脾利水的,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湿;细辛、五味子、葶苈子、苏子,则是为了化痰平喘。这几味药协同作用,温阳以化水,利水以消痰,痰消则喘自平。此乃标本兼治之法。”

他特别强调:“尤其这附子,需先久煎,方能安全有效。服药期间,饮食务必清淡,忌食生冷油腻,注意保暖,切勿再受风寒。此病迁延日久,调理需有耐心,切不可因一两剂药效不显而轻易更方。”

李文轩的解释,深入浅出,既包含了医理,又关照了人情,还交代了细致的护理要点。周老妪的子女们听后,脸上的疑虑和焦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信任与感激,连连道谢,小心地捧着那张书写工整、交代详细的药方,搀扶着老人离去。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凌云心中感慨万千。他的“奇术”,因李文轩的“文饰”与“转译”,如虎添翼,真正落到了实处,深入了人心。而李文轩,也在这一桩桩、一件件具体而充满意义的实务中,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与生命价值。他不再是一个漂泊无依的落魄书生,而是这个小小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面容日渐红润,眼神愈发坚定,那种由内而外焕发出的生机,是任何物质施舍都无法给予的。

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小院内,药材都已归置妥当,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凌云和李文轩对坐在槐树下的石桌旁,桌上摊开着今日的病案记录册。李文轩正就几处细节向凌云请教确认,凌云则耐心解答,偶尔提笔在册边添注几句心得。

凌云看着对面专注书写的李文轩,灯光下其侧影沉静而安详,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庆幸。他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处理琐事的得力助手,更是一位能够理解他的志向、在精神上相互支撑的知己。这个由一位穿越而来的医者和一位本土落难文人组成的微小团队,其雏形已然形成,虽简陋,却蕴含着勃勃生机。

他们的合作,恰似一柄锋利的宝剑,配上了恰到好处的剑鞘。剑鞘保护了宝剑的锋芒,使其不致过早折损,也更利于平日携带与关键时刻的从容出鞘。未来,无论是继续深耕于此地,还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份建立在互补与信任基础上的伙伴关系,都将是最为坚实的基石。夜幕缓缓降临,院中灯火温暖,两人关于明日、关于更长远的蓝图的低声交谈,在这静谧的春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