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暖阳,透过院中那株老槐树新发的嫩叶,在泥土地上洒下斑驳晃动的光点。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煎煮后特有的清苦气息,混合着雨后泥土的芬芳。小院里,求医的村民已陆续散去,只余下满院的安宁。凌云刚为最后一个摔伤腿脚的樵夫敷好草药,正俯身在一个大水盆边,仔细清洗着双手。水珠顺着他修长而有力的手指滑落,阳光下,那双手虽沾染药渍,却透着一股沉稳与洁净。
就在这时,一直静坐于院角石凳上的李文轩,放下了手中那卷边角已微微磨损的《本草纲目》,起身走了过来。他并未多言,只是自然而然地拿起一旁木架上挂着的干净布巾,递到凌云手边。凌云抬眼,对上李文轩平静而带着一丝询问的目光,微微颔首,接过布巾,慢慢擦拭着双手。
这一个多月来的相处,已让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自那日雨中深谈,李文轩留了下来。起初只是帮着整理药材,打扫院落,后来渐渐开始协助记录一些简单的病案。凌云冷眼旁观,见这位落难书生做事井井有条,心思缜密,更难得的是心性坚韧,并无一般文人眼高手低的习气,心中赏识之意日增。
今日,看着李文轩递来的布巾,以及他眼中那份寻求更实质性担当的渴望,凌云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他擦干手,将布巾搭回架上,转身面向李文轩,神色郑重地开口:“文轩兄,这些时日,多亏你相助,院里院外,清爽有序了许多。”
李文轩拱手,语气诚恳:“凌兄救命收留之恩,文轩没齿难忘。些许琐事,何足挂齿。能追随凌兄学习济世活人之术,已是天大的福分。”
凌云摆手,示意他不必客气,直截了当地说道:“我观文轩兄处事周全,文笔精到,更兼有仁心。眼下求医者日众,我于医术上虽有些心得,但于文书记录、对外交涉、乃至这药材物资的管理,确是力有不逮,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文轩兄可愿正式助我一臂之力?主要负责这文书、沟通与日常管理之事?”
这番话,凌云说得恳切。他深知,自己所长在于医术精研与临症判断,但一个医者,尤其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医者,绝不仅仅是开方治病那么简单。病案的积累、药材的妥善管理、与患者及外界的高效沟通,无一不是至关重要环节。李文轩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他最大的短板。
李文轩闻言,眼中瞬间迸发出明亮的光彩,那是一种价值被认可、前路见微光的激动。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潮澎湃,深深一揖:“蒙凌兄不弃,委以重任,文轩敢不从命!必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没有过多的客套与推辞,一种基于相互了解和高度信任的合作关系,就此确立。凌云是技术核心,如同后世的首席技术官,主导一切医术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断;李文轩则是行政总管兼文化顾问,负责将凌云的技术成果规范化、系统化,并处理一切对外联络与内部管理事宜。分工明确,各展所长。
最显着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药方的规范上。以往凌云口述药方,或由病家自行记录,或由识字的村民代笔,往往字迹潦草,用语简略,甚至时有错漏。如今,李文轩备好了裁剪整齐的桑皮纸和质地更佳的竹纸,还有一支狼毫小楷。每当凌云确定方剂,口述药材名称、剂量、煎服方法时,李文轩便凝神静气,用工整清秀、宛如印刷的小楷,将药方一一誊写清楚。他不仅写明君臣佐使各味药材及分量,还会在下方注明“武火煎沸,文火慢炖两刻钟,饭后温服”等详细医嘱。对于某些需要外敷或手法复杂的治疗,他甚至会画上简单的示意图,如针灸穴位、包扎方式等。
这一张张规范、清晰的药方,不仅便于病家准确抓药,更成了凌云医术的“名片”,大大提升了专业度和可信度。许多村民拿着这如同“官印文书”般的药方,心中顿生几分敬畏与踏实。
其次,是病案的系统化记录。李文轩专门用针线装订了几本厚厚的空白册子,封面工整写下“凌氏医案”字样。每接诊一例,他都会详细记录:患者姓名、籍贯、年龄、就诊时日、主要症状体征、凌云诊断、所用方药、以及后续复诊时的病情变化。他采用了一种简洁而准确的文言记述,条理清晰。这本看似简陋的病案记录,实则是无比宝贵的医疗数据积累。凌云得以据此复盘诊疗得失,研究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规律,甚至为日后可能的医术总结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是沟通效率的质的飞跃。凌云虽学会了些本地方言,但涉及复杂病情和医理阐述时,仍感吃力。如今,在他接诊问诊时,李文轩便安静地侍立一旁,专注倾听。待凌云诊断完毕,需要向患者交代病情和医嘱时,李文轩便会用纯熟本地乡音,清晰、委婉而又不失权威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他既能准确传达凌云的专业判断,又能用百姓听得懂的比喻和道理,说明病因、治疗原理和注意事项。对于年老耳背或理解困难的病人,他更是耐心十足,反复解释,直至对方明白。此外,与村长、族老等地方人物的交涉,也全由李文轩出面。他言辞得体,既维护了凌云的尊严与原则,又能巧妙周旋,争取到不少便利与支持,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一个典型的案例,生动展现了他们珠联璧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