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确认暗号
时间,仿佛被冻结在了杨建国那悬停的右手与最终挥下之间的微小缝隙里。一种近乎实质的、粘稠的张力充斥在病房的每一寸空间,压迫着每个人的耳膜与胸腔。那由无数装备检查的“确认”声构筑起的、令人心安的精密秩序感尚未完全消散,便被一种更深沉、更尖锐的、关乎最终指令传递绝对可靠性的终极焦虑所取代。这张无形的巨网,力量已然蓄满,獠牙已然擦亮,此刻,只缺一个能将其瞬间引爆,并指引其精准噬咬猎物的、万无一失的神经信号。
就在这意识与物质世界的临界点上,杨建国那一直如同雕塑般悬于半空、承载着千钧重量的右手,终于以一种极其缓慢、仿佛在对抗着整个宇宙惯性的速度,沉稳而决绝地放了下来。与其动作的凝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透过加密频道传来的声音,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迅疾、冷冽、精准,如同超低温环境下锻造的手术钢刀锋,瞬间切入这凝固的、亟待被打破的时空:
“所有单位注意,现在进行最终行动暗号及信号确认流程。依据最高保密条例,听令,记忆,理解,但严禁复诵。重复,严禁任何形式的空中复诵。”
这命令本身,就是第一重无声的暗号,一道刻在每个人神经上的铁律——“严禁复诵”。在可能存在的高强度电子对抗与信号监听环境下,避免任何非必要的、可能暴露行动意图或关键信息的空中电波传输,是浸透在血液里的本能。瞬息之间,加密频道里,先前那些细微的呼吸声也仿佛被一只无形之手骤然掐断,只剩下一种极致的、近乎真空的寂静,仿佛整个世界的重量和希望,都压在了这无数个紧绷的、专注的神经末梢之上,等待着那个唯一的声音,赋予它们意义与方向。
我躺在病床上,身体如同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的空壳,但灵魂却仿佛被这股极致的寂静托举着,悬浮于现实之上。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缓慢地搏动,每一次收缩,都像是撞响着一面通往未知命运的战鼓。暗号……信号……这不仅仅是冰冷的代码与程序,这是行动的灵魂,是在混乱、血腥与死亡可能瞬间爆发的黑暗丛林里,区分敌我、协同进退、判定生死的唯一圭臬。尤其是在面对周秉义这样狡诈如狐、底蕴深厚、极可能掌握着某些未知干扰或监听手段的对手时,这套暗号信号系统的可靠性、复杂性与抗干扰能力,将直接决定行动的成败,决定在场每一位将生命托付于此的战友,是凯旋,还是长眠。
杨建国的声音,此刻如同在绝对零度的冰原上滑行,每一个字都剔除了所有个人情感,只剩下纯粹的、结晶般的指令信息:
“最终行动代号,确认为:‘曙光’。重复,全局行动代号——‘曙光’。”
“‘曙光’……” 我在心中默念,这个简单的词语,却像一道积蓄了太久太久、终于挣脱地平线束缚的炽热光芒,瞬间刺破并融化了我内心积压的、几乎要凝固的黑暗与寒意。它不仅仅是一个便于指挥调度的代号,它更是一种宣告,一种穿透漫长黑夜的坚定信念,是我们所有人——父亲林卫东、杨建国、陈曦、岩温、阿玉,那些有名和无名的战友,以及我这个在深渊边缘行走太久的人——用青春、爱情、鲜血、牺牲和无数个在希望与绝望间挣扎的日夜,苦苦追寻、誓要抵达的终点与开端。
“行动启动信号,设立三级冗余保障,层层递进,互为备份。”杨建国的叙述进入了最核心、最机密的部分,语气平稳得令人心悸,“第一级,电子静默启动信号。由指挥中心中枢服务器,通过最高等级加密数据链,向各分队指挥官的单兵战术终端,点对点发送一组经过多重加密的、看似随机的地理坐标数据包。坐标内容为预设的、与各分队实际攻击目标点毫无关联的二进制校验码,其唯一功能,即是启动确认。指挥官终端在接收、解密并验证成功后,屏幕将闪烁绿色‘GO’字样,持续时间,严格限定为三秒。随后该信息将自动彻底擦除,不留痕迹。”
这是最隐蔽、最迅捷,也最依赖技术保障的信号。它完全依赖于我们之前反复检查、确认无误的通讯与数据链系统。它安静如幽灵,迅速如闪电,理论上最难被敌方侦测、截获或干扰,是现代信息化指挥体系精髓的体现,是科技赋予我们的“寂静惊雷”。
“第二级,音频语音启动信号。”杨建国的声音在此刻略微压低了几分贝,仿佛在强调其超越电子信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第一级电子信号成功发出并确认接收后的第五秒,由我本人,通过本加密语音主频道,向所有单位播报一句话。这句话是:‘天气预报,晴转多云。’ 重复,唯一语音启动指令:‘天气预报,晴转多云。’ 此语音指令,在行动启动阶段,仅此一句,绝无替代。”
“天气预报,晴转多云……” 我细细咀嚼着这七个字,它们看似平常得如同每日晨间广播里的絮语,此刻却重若千钧,蕴含着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力量。“晴”,象征着行动之门的开启,是扫除阴霾的希望;“转多云”,则冷静地提示着行动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这既是一道无可置疑的启动令,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警示与提醒。在电子信号可能被更高明的技术手段屏蔽、欺骗或系统自身出现难以预料的故障时,这条由最高指挥官亲口发出的、带有特定韵律和语气的语音指令,就是最可靠、最人性化的最终备份。其用语本身的平常性与隐蔽性,就是最巧妙的伪装。
“第三级,应急视觉确认信号。”杨建国继续道,语气愈发凝重,如同在铭刻石碑,“作为终极保障,在第二级音频信号确认后,若因极端特殊情况,前两级信号均被证实失效,或者现场最高指挥官基于其独立判断,认为局势诡谲、需要最高级别的二次确认……”“利刃”一分队队长,将在其预设突击发起位置,使用强光手电,避开所有可能被直接观测的角度,以摩尔斯电码短促闪光方式,打出代表‘Go’的字母‘G’(——·)。‘鹰眼一号’狙击位在确认该视觉信号后,将使用不可见激光指示器,向一分队队长大致方向,投射一个持续 precisely 两秒的、肉眼无法察觉但可通过我方制式夜视仪清晰观测的短波红外光点,作为回应与最终确认。此全过程,必须确保绝对隐蔽,迅捷,且仅限一次。”
三重保险!电子、音频、视觉,构成了一个几乎无懈可击的信号金字塔。这套复杂而精密的体系,考虑到了几乎所有理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通讯中断、强电子干扰、设备物理损坏、甚至指挥中枢遭遇不测……尤其是第三级的视觉信号,采用了非定向的可见光发起(难以精确定位光源)和单向不可见的激光回应,最大程度避免了被敌方侦测、定位或模仿的风险。这背后,是无数次兵棋推演、血泪教训凝结成的智慧,是对潜在风险极致的预见与防范。
“与此对应,设立最高优先级行动中止暗号。”杨建国的声音里,注入了一丝更加冷峻、甚至带着一丝残酷意味的决断,“一旦行动启动后,出现以下不可控之重大变故:例如,确认关键人质处于即刻、无法逆转的生命危险之中,且我方强攻行动已确定无法保障其绝对安全;或,确认目标区域存在大规模、瞬间起爆的非常规爆炸物威胁,强攻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等极端情况,需要立即、无条件中止当前一切攻击行动。”
频道内,原本就极其微弱的背景噪音仿佛彻底消失了,一种冰冷的、关乎生死抉择的重量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中止指令,同样设立三级,与启动信号严格对应,但含义截然相反。电子中止信号为醒目红色‘ABORT’字样,持续闪烁。语音中止指令为:‘注意,强对流天气。’ 视觉中止信号,为‘利刃’一分队队长,用手电打出代表‘Abort’的字母‘A’(·——),‘鹰眼一号’回应方式不变。”
“注意,强对流天气……” 这与启动指令那带着希望的“晴转多云”形成了鲜明而令人心悸的对比。启动尚是天气的微妙转变,蕴含着行动的可能;中止则是“强对流天气”,意味着毁灭性的风暴已然降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规避。设定中止暗号,是理性到近乎冷酷的体现,它清醒地承认了即使最完美的计划也面对现实时的脆弱性,承认了失败的可能,并将挽救队员生命和保护无辜者安全这一最高准则,置于任务完成之上。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更深沉、更负责任、更需勇气的担当。
“所有单位,明确并牢记各自在信号链中的接收与发送职责。‘利刃’一队,承担视觉信号发起之关键任务;‘鹰眼一号’,承担视觉信号确认与回应之关键任务;各分队指挥官,负责电子信号最终确认及语音信号监听;指挥中心,拥有所有信号之唯一、最终发送权。权责清晰,不容有失。”杨建国进行着最后的职权明确,杜绝任何可能的混淆与推诿。
“现在,进行最终概念确认流程。此流程不涉及任何具体信号内容,只确认对信号传递流程、自身职责及响应方式的理解是否完全一致。”杨建国采用了最保险、最安全的方式,“我将依次提问,相关单位只需回答‘明白’或‘确认’,无需任何额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