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末议事到如今,三个多月的时光悄然滑过,联盟的日子如新城墙角的藤蔓,顺着既定的轨迹稳稳生长,转眼就到了秋收的时节。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农业部的族人已扛着石镰走进豆田。青壮们穿着粗麻布短打,腰间束着兽皮绳,黝黑的臂膀抡起石镰,“唰唰”声里,成片的大豆稞子应声倒地;妇女们头上顶着竹篮,穿着及膝的麻布裙,外罩浅灰色短褂,蹲在地里捡拾掉落的豆荚;孩子们也没闲着,穿着小尺寸的麻布衣裳,蹦蹦跳跳地帮着把割下的大豆稞子归拢成垛,偶尔抓起一把饱满的豆荚,剥开尝几颗生豆子,脆生生的甜意在嘴里散开。
城堡露台上,张轩凭栏望着下方的丰收景象。他穿着一身深灰色麻布长袍,外披一件薄兽皮坎肩——入秋后早晚微凉,这样的穿着正好。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禾、阿瑶、凌云带着十余名神侍走了过来,神侍们穿着统一的月白色麻布长裙,外面罩着浅青色短褂,领口的羽纹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手里捧着陶盆、木勺等器具,是按张轩的吩咐来学新东西的。
“夫君,你说的新物件,真能把黄豆磨成粉?”禾走到张轩身边,目光落在城堡前方广场的青石上——那是昨天让建设部的石匠从山里运来的,块头不小,表面还沾着泥土。
张轩点头,带众人走到青石旁,拿起一块打磨过的石板,上面用炭笔画着两个圆形:“这叫石磨,分上下两盘,上面的磨盘开个口,把黄豆倒进去,转动磨盘,黄豆就会被磨齿碾成粉,比用石臼捣快十倍,还细。”
神侍们好奇地围过来,灵溪伸手摸了摸青石,触感坚硬冰凉:“神尊,这石头这么硬,怎么才能凿成圆盘?”
“让石匠来做。”张轩召来侍卫,让他去建设部叫石匠头目。不多时,石匠头目带着两个徒弟赶来,手里提着石凿、石锤。张轩指着石板上的画:“按这个形状凿,上盘直径三尺,下盘三尺二,中间要凿出凹槽,刻上磨齿——上盘的磨齿往下斜,下盘的往上斜,这样才能碾得细。下盘中间立一根木轴,上盘中间凿个孔,套在轴上,能转动。”
石匠头目仔细看着图纸,点头应道:“神尊放心,我们以前凿过石臼,这圆盘虽难些,慢慢凿总能成。”他和徒弟们立刻动手,石锤敲打石凿的“笃笃”声在露台上响起,石屑簌簌落在地上,引得路过的侍女们频频侧目。
接下来的三天,石匠们都在露台上凿磨盘。张轩每天过来指点几次,教他们调整磨齿的角度,打磨磨盘的边缘,确保上下盘贴合。
第四天清晨,石磨终于组装好了。下盘固定在木制的支架上,中间的木轴打磨得光滑,上盘套在轴上,轻轻一推就能转动,上盘侧面还安了一根长长的木柄,方便借力。张轩让人拿来一陶盆晒干的黄豆,抓了一把倒进上盘的进料口,握住木柄转动起来——“吱呀”一声,磨盘缓缓转动,细小的黄豆粉从上下盘的缝隙里漏出来,落在下方的陶盆里,细腻均匀,比石臼捣的细多了。
“成了!”神侍们欢呼起来,灵溪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木柄,试着转动磨盘,黄豆粉源源不断地漏下来,她笑得眉眼弯弯:“真的能磨出粉!以后磨黄豆、磨麦子,再也不用费劲捣了!”
张轩笑着道:“光磨成粉还不够,今天教你们用黄豆粉做‘豆腐’,比煮黄豆好吃,还能久存。”
他让人把磨好的黄豆粉倒进大陶盆,加温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倒进铺着粗麻布的木架里过滤——神侍们轮流动手,有的搅拌粉糊,有的扶住木架,有的接过过滤后的豆浆,乳白色的浆汁顺着麻布滴进陶盆,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淡淡的豆香。
“下一步是煮浆。”张轩指挥着侍女们把豆浆倒进大陶锅,架在露台的小灶上,用木炭生火。鹿溪负责看火,不时添些木炭,不让火太大也不让火太小;阿瑶则拿着长木勺,轻轻搅动豆浆,防止糊底。随着水温升高,豆浆渐渐沸腾,白色的泡沫浮上来,张轩让人撇去泡沫,浓郁的豆香飘得更远,连城堡外的族人都闻到了,忍不往城堡广场方向张望。
“最重要的一步是‘点卤’。”张轩从木盒里拿出一块白色的晶体——这是前些天让鹿溪从盐矿附近找的天然石膏,磨成了粉,用温水调成了卤汁。他舀起一勺卤汁,缓缓倒进沸腾的豆浆里,边倒边让阿瑶搅拌,“慢点倒,轻轻搅,看到豆浆凝固成小块就停。”
神侍们屏住呼吸,看着乳白色的豆浆渐渐凝固,变成一块块嫩黄色的豆花,浮在清浆里,像碎玉一样。“真的凝固了!”凌云小声惊叹,伸手想去碰,被张轩拦住:“别碰,要静置半个时辰,让它凝得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