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食堂破例加餐,算是为“天眼”系统初战告捷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内部庆功。
红烧肉、土豆炖鸡块的香气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
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轻松笑容。
老周端着搪瓷缸,以水代酒,挨个敬技术团队的成员,
声音洪亮:“同志们,辛苦了!咱们这算是……雏鹰展翅头一遭!”
老吴则被几个年轻人围着,追问算法优化的细节,他难得地露出笑容,耐心解释着。
沈棠和陆铮坐在角落一桌,看着这热闹的场景,相视而笑,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然而,在这欢庆的氛围下,一丝不易察觉的暗流在涌动。
保卫处的一名干事悄悄走到陆铮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陆铮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对沈棠使了个眼色,两人不动声色地提前离席。
“刚接到外围观察点报告,”
回到办公室,陆铮关上门,神色凝重,
“我们监控的那个矿洞附近,今天下午出现了一个收山货的农民,在洞口周围转悠了挺久,还试图跟我们的暗哨搭话,问最近有没有看到生人。”
沈棠心中一凛:“试探?”
“很有可能。”
陆铮点头,
“‘掌柜’很警觉。
我们虽然没在现场抓人,但秘密搜查可能留下了细微痕迹,
或者他那边没按时收到回信,起了疑心。
这个‘山货农民’,八成是来探风声的。”
这说明敌人并未因一次挫败而退缩,反而更加谨慎和狡猾。
“天眼”系统的存在,或许已经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只是他们还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
庆功宴的兴奋过后,
现实的技术难题依然是横亘在面前的大山。
首次成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目标在空旷地带活动,行为模式单一。
当“天眼”系统被要求应对更复杂的场景时,其“幼嫩”的一面暴露无遗。
场景一:基地大门口,上下班高峰期。
人流、自行车流交织,系统瞬间“懵了”。
屏幕上红色框框乱闪,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报警声连绵不绝,完全失去了重点。
负责监控的战士哭笑不得:“这……这还不如人眼好使。”
问题暴露:高密度目标下的跟踪与识别能力严重不足。
场景二:雨雪天气。
摄像头镜头被雨水或雪花遮挡,画面模糊不清,系统几乎成了“瞎子”。
即使天气好转,潮湿地面反光、车辆驶过溅起的水花,都会引发大量误报。
问题暴露:环境适应性极差,抗干扰能力弱。
场景三:夜间监控。
现有的摄像头低照度性能很差,
夜间画面噪点极大,几乎无法有效识别目标。
开启辅助灯光又容易暴露监控位置。
问题暴露:夜视能力缺失。
这些问题像一盆盆冷水,
浇在技术团队头上。
老周带着硬件组开始研究如何给摄像头加装简易的雨刮器和防雾罩;
老吴的算法组则开始攻坚“多目标跟踪”和“复杂场景下的目标分割”这两个地狱难度的课题;
沈棠则开始查阅资料,思考能否利用这个时代可能存在的红外或微光夜视技术,
哪怕只是最原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