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工程的过程异常艰难。
硬件组在拆解一块关键的多层电路板时,
由于缺乏图纸和专用工具,
不小心损坏了一条细微的线路,
导致整块板卡报废,让大家心疼不已。
软件组更是进展缓慢,
设备就像个沉默的哑巴,
对发出的指令毫无反应,
连续几天都没有任何突破。
然而,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出现转机。
一天,软件组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小赵,
在反复尝试与设备通信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未被文档记载的、用于低级调试的后门指令序列。
通过这个后门,他们竟然可以读取到设备固件Firware的部分源代码片段和内存映射信息!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
虽然只是碎片,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系统深处的一丝缝隙。
沈棠立刻组织人手,
日夜不停地分析这些碎片化代码,
试图从中拼凑出系统的运行逻辑和关键接口定义。
与此同时,硬件组在清理一台摄像机的外壳时,
在极其隐蔽的夹层里,
发现了一张卷成细卷、用透明胶带粘着的微型底片!
经过处理放大,底片上竟然是该型号设备早期版本的部分电路原理图手稿!
虽然不完整,也不是最终版,但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
显然,这是国外工厂里某位有良知的工程师,
或者是对公司做法不满的员工,
冒着巨大风险留下的“礼物”。
这两份意外的“礼物”,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让逆向工程看到了曙光。
沈棠抚摸着那张珍贵的底片,心中感慨。
技术的壁垒或许可以人为设置,但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心,是无法被完全封锁的。
她更加坚定了决心:无论多么困难,一定要把这双“天眼”点亮,让它看清黑暗中的魑魅魍魉,守护这片土地的光明。
深山谷底,“长城”基地的灯火成了唯一对抗漆黑天幕的星点。
被刻意刁难的“洋设备”像一堆沉默的钢铁巨兽,冷冷地蹲在实验室中央。
但此刻,基地里的气氛却与之前的沮丧截然不同,
一种憋着股劲、非要啃下硬骨头的热火朝天弥漫开来。
老周挽着袖子,额头上绑着条毛巾,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正和几个年轻技工围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旁。
台上摊满了从设备上拆下来的各种电路板、元器件,
旁边还摆着自制的简易测试仪和万用表。
“老周,这块接口板的时序信号还是不对,仿制出来的老是无法同步。”
一个年轻技工挠着头说。
老周凑过去,
眯着眼看着示波器上杂乱的波形,
拿起烙铁和一把小镊子:“别急,你看这里,原装板子上这个电容的容值,我们之前测的有偏差。
还有这个三极管的偏置电压,得再微调一下。
小张,去把那个旧的军用通讯备件箱拿来,
我记得里面有批参数更接近的电容……”
另一个角落,有人喊:“周工!您来看看这个电源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