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崎岖,林木茂密,搜索难度极大。
几天下来,收获甚微。
除了在悬崖下方的一处灌木丛中发现了几片被挂破的深色布条,以及一些模糊的、朝向深山方向的脚印外,并未找到那个逃脱神秘人的确切踪迹。
天气也开始作对,一场秋雨不期而至,冲刷掉了可能遗留的更多痕迹。
搜索行动似乎陷入了僵局。
就在指挥部考虑是否要扩大搜索范围或调整策略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带来了转机。
一名侦察兵在搜索一处极为隐蔽的岩缝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岩壁上有一道极新的、非自然形成的刮痕,位置很高,像是有人用带钩的工具试图攀爬时留下的。
更关键的是,在刮痕下方的苔藓里,他找到了一枚小巧的、已经生锈的 黄铜钥匙,钥匙柄上刻着一个模糊的、像是数字“7”的标记。
这枚钥匙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不像是现代常见的款式。
它出现在这个人迹罕至、刚刚发生过逃亡事件的地方,显得格外突兀。
这会是那个神秘人遗落的吗?它属于哪里?
是某个储物柜、信箱,还是某个特定房间的钥匙?
钥匙被迅速送回师部。
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仔细检查和拍照。
钥匙的样式比较古老,像是几十年前的产物,上面的“7”字刻痕也很模糊,难以判断具体含义。
保卫处开始秘密排查大院及周边地区,是否有使用这类老式黄铜锁具的设施,特别是与数字“7”可能相关的场所,如7号楼、7号仓库、7号信箱等。
同时,对钥匙上可能残留的指纹或微量物证进行提取分析,但这需要时间。
就在外界风波不断之时,沈棠在实验室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一次偶然的实验失误——在调控烧结炉温度时,一名助手不小心将降温速率设置得过快,导致一批样品出现了预期之外的微观结构变化。
沈棠在分析这些“失败”的样品时,
敏锐地发现,这种快速冷却形成的非平衡晶界相,虽然降低了材料的室温韧性,但在模拟的极端高温环境下,其抗蠕变性能却出现了显着的、反常的提升!
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
她立刻调整了研究方向,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不同冷却速率对材料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
经过反复实验和数据分析,他们初步证实,通过精确控制冷却工艺,可以在特定成分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中,诱导出一种亚稳态结构,从而大幅提高其在接近“临界温度阈值”下的长期服役稳定性。
这为解决“涡扇叶片”的耐温瓶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潜力的思路!
课题组内部一片欢腾。
沈棠在向刘所长做阶段性汇报时,也难掩激动之情。
刘所长高度重视,要求课题组加快验证,尽快形成详细报告。
这个消息,在研究院小范围内不胫而走。
大家都为沈顾问的又一重大突破感到高兴。
在一次课题组内部讨论会后,沈棠“不经意”地对几位核心成员感叹道:“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
没想到快冷反而成了关键。
要是能解决快冷导致的脆性问题,这材料的‘临界温度’起码能再往上推五十度!”
这句带着技术细节的感慨,很快通过某种渠道,流传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