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休眠”棋子(2 / 2)

并巧妙地释放一些经过处理的、半真半假的“技术难点”信息,观察不同人员的反应。

这是一招“打草惊蛇”结合“引蛇出洞”的策略。

周末,沈棠收到了王晓梅从省城师范大学寄来的第一封信。

信写得很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新奇和兴奋:

“……棠棠,大学校园好大啊!图书馆的书多得看不完!

同学们都特别好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干海绵掉进了水里,拼命地吸收知识!

……我选了中文系,老师讲课可有意思了!

……就是有时候会想家,想红旗大队,也想你。

棠棠,谢谢你,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随信还附了一张她在校园里的黑白照片,穿着崭新的碎花衬衫,剪了利落的短发,站在图书馆前,笑容灿烂,眼神里充满了光。

沈棠看着信和照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朋友的成长和幸福,是对她所有努力的最好回报。

她回信鼓励王晓梅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并随信寄去了一些省城难买到的英语学习资料和一点生活费。

保卫处对周晓芸的观察持续了一段时间。

表面上看,她工作认真,待人热情,没什么异常。

但细心的侦察员还是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周晓芸似乎对研究院垃圾清运的时间和方法格外关注,

曾几次“无意中”向勤杂工打听废液、废渣的处理流程。

她经常主动加班,但有时加班并非处理紧急公务,而是独自在办公室“整理档案”,

期间会反复收听收音机的某些固定波段,虽然后来证实多是音乐或新闻节目。

有一次,她以“核对型号”为名,

向器材库管理员借阅过一批已淘汰的、早期实验用的旧反应釜的图纸,这些图纸技术落后,已无太大保密价值,但她的关注点有些奇怪。

这些行为单独看都很正常,但组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当前背景下,就显得有些微妙。

她似乎在不遗余力地、从各个侧面搜集与研究院科研活动相关的、哪怕是边缘的信息。

与此同时,

赵建国在后续审讯中,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又模糊地回忆起,

“掌柜”似乎提过一句,那个“休眠”棋子,可能有一个不易察觉的、与通讯或记录相关的习惯性小动作作为识别标志,但具体是什么,他记不清了。

周晓芸的种种行为,与“休眠”棋子的特征隐隐吻合。

但她隐藏得很深,没有确凿证据。

师党委决定,继续加强对周晓芸的监控,

同时,利用即将到来的全院技术大比武活动,设计一个包含特定信息的“诱饵”,观察她的反应。

沈棠的新材料攻关仍在继续,

一次偶然的实验失误,

却让她意外发现了一种可能提升材料韧性的新思路……生活与斗争,科研与暗战,再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