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的专列如同一头玄黑色的钢铁巨兽,在渭水平原上隆隆向南疾驰。
车轮与铁轨规律的撞击声,仿佛永不停歇的战鼓,催动着这支承载帝国意志的队伍奔赴疆场。
专列中部,被精心改造的御用书房内,扶苏已然褪去了那身象征性的帝王盔甲,换上了一身更为舒适的玄色常服。然而,他的神情却无半分松懈。
宽大的书案上,铺展着那幅由蒙毅呈交、标注详尽的百越军事地图,旁边还堆叠着相关的卷宗情报。
书房四壁以厚重的檀木包裹,有效地隔绝了部分行车噪音,气灯稳定地散发着明亮的光芒,将室内照得纤毫毕现。
扶苏手持朱笔,俯身于地图之上,目光锐利如鹰隼,仔细审视着每一个标注。
他的指尖划过文朗城周边那些被红笔圈出的区域——“山神之怒”主力驻扎地、疑似飞雷神炮阵地、囤粮仓库……祁同伟和他的部下用鲜血换来的信息,此刻化为了他脑海中清晰的战场态势图。
“依山傍水,扼守要冲……这山鬼倒也不是全然不懂军事,至少这选址颇有章法。”扶苏低声自语,朱笔在文朗城东侧一处名为“落鹰涧”的险要峡谷处点了点,那里被标注为可能设伏的区域。
“还有这些散布在丛林中的小规模据点,如同触角,既能预警,亦可骚扰……五十万被蛊惑的民兵,这才是最麻烦的……”
他正凝神思索,门外传来沉稳的敲门声。
“陛下,龙骧卫指挥使项少龙求见。”门外内侍的声音隔着门传来。
“进。”扶苏头也未抬。
项少龙推门而入,他依旧一身龙卫标准黑甲,但并未佩戴头盔,神色肃穆。他先行了军礼,然后沉声禀报:“陛下,专列内外安保已部署完毕。龙卫分三班,轮流值守于陛下车厢外围及专列各连接处,确保无任何死角。所有人员饮食皆由专人检验。”
他顿了顿,继续道:“与沿途各驿站的通讯也已确认。黑冰台已启用最高级别的‘鹞鹰’线路,每五十里设一快马接力点,确保陛下的任何指令以及前方传回的情报,都能以最快速度传递。只是……”
项少龙微微一顿,脸上露出一丝无奈:“此法虽已是当前最快,但遇有复杂军情或恶劣天气,难免仍有迟滞。往返一趟,耗时颇久。”
扶苏闻言,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叹道:“是啊,消息传递,乃军国大事之命脉。如此速度,终究是太慢了。若能有瞬息千里,无视山川阻隔的通讯手段该多好……”
他的目光似乎穿越了车厢,投向了未知的远方,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期待:“只盼着电学研究所那边,能早日给朕带来惊喜,将那‘无线电’弄出来。届时,我大秦的耳目,将真正通达天下!”
“陛下圣虑深远,此物若成,必是国之重器!”项少龙虽对“无线电”具体为何物不甚了然,但见皇帝如此重视,心知必定非同小可。
“希望吧。”扶苏收敛心神,转而问道:“项羽将军那边情况如何?”
“项将军已在隔壁车厢等候,言道有军务需向陛下禀报。”
“让他进来。”
很快,项羽高大的身影便出现在书房门口。他虽在行军途中,依旧甲胄在身,只是未戴头盔,古铜色的脸上带着行军初期的亢奋与谨慎。
“末将项羽,参见陛下!”
“项将军不必多礼,坐。”扶苏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新军情况如何?”
项羽并未立刻坐下,而是挺直身躯,声音洪亮地汇报:“回陛下,两万新军已按预定编制,分乘后续五列专列。所有人员、装备、随军弹药均已登车完毕,状态稳定。”
他走到地图旁,开始详细介绍:“根据陛下之前指导与末将等人推演,我军编制如下:以‘秦魂’步枪为主,编为两个步兵旅,每旅下辖三个团,团下再分营、连、排、班。强调班排级的小组配合与火力投射。‘秦魄’重炮十七门,单独编为直属炮兵团,下辖三个炮兵营和一个观测、运输保障营。”
说到战术,项羽眼中精光闪烁:“陛下,秦魂步枪射速、精度远超燧发枪,末将以为,战术上应摒弃旧式密集线列,转而采用更疏散灵活的散兵线或梯队跃进,充分发挥其连续火力优势,以精准、猛烈的火力覆盖摧毁敌阵。而秦魄重炮,”他重重一拳虚砸在地图文朗城的位置,“则用于攻坚拔寨,摧毁其坚固工事,或在野战中轰击其密集队列!尤其是在南疆那种多山多林地形,火炮的开路作用至关重要!我军已拟定数套预案,针对丛林遭遇战、山地攻坚战、以及围城战皆有准备!”
扶苏仔细听着,不时点头。项羽虽然性格勇猛,但在军事上并非一味莽撞,尤其在接受新式装备和战术思想后,展现出了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很好。”扶苏赞许道,“装备是基础,如何运用才是关键。南疆地形复杂,气候迥异,要让将士们尽快适应。尤其是炮兵,目标观测、阵地选择,在丛林山地中难度大增,要多加演练。”
“末将明白!已在途中安排军官进行沙盘推演,熟悉可能遇到的地形。”项羽拱手道。
这时,扶苏又召见了随行的后勤主事官员。这是一位名叫田畴的户部郎中,精明干练。
“田卿,粮草弹药转运情况如何?”扶苏最关心的便是后勤,新军对弹药的消耗是巨大的,尤其是子弹!
田畴立刻躬身答道:“陛下放心。首批支撑三月作战的粮秣、被服及部分弹药,已通过漕运先行运抵象郡大营。后续补给,将根据陛下抵达后的消耗情况,由咸阳户部郑国尚书亲自调度,通过铁路与水路交替,源源不断运往前线。臣已与咸阳建立每日通讯机制,确保信息畅通,绝无断绝之虞!”
“嗯,务必盯紧。新军利在火器,火器利在弹药充足。此乃命脉,不可有丝毫疏忽!”扶苏郑重叮嘱。
专列轰鸣,时间在紧张的公务中流逝。午后,专列缓缓停靠在了行程中的第一个大型补给站——蓝田东站。
扶苏在项少龙和一众龙卫的护卫下,走下了专列。
站台上,早已堆满了从附近仓库调运来的各类物资,大量的士兵和民夫正在军官的指挥下,紧张而有序地将物资搬运到后面的运兵专列上。
时值初夏,天气已然炎热,许多民夫和士兵都赤着上身,汗流浃背,喊着号子,扛着沉重的粮袋、弹药箱穿梭往来。
扶苏的出现,让现场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人们没想到皇帝会亲自下车视察。
扶苏摆手制止了想要跪拜的众人,他走到一群正在休息、擦拭汗水的民夫面前,和声问道:“老人家,辛苦了。从哪里来?”
那老农见到皇帝,激动得手足无措,结结巴巴地回答:“回……回陛下,小老儿是……是旁边蓝田县的。”
“家里农活忙得过来吗?”扶苏关切地问。
“忙得过来,忙得过来!县里组织了互助,家里小子也大了,能顶事!”老农连忙道,“给大军运粮,是咱的本分,不辛苦!能为帝国效力是小老儿的荣幸!”
扶苏点点头,又看向旁边一名带队的小军官:“注意让大家轮换休息,及时供应饮水,莫要中了暑气。安全第一,搬运时务必小心,尤其是那些标注着火药的箱子。”
“诺!谨遵陛下旨意!”军官激动地挺胸应道。
皇帝亲临慰问,让这些基层的士兵和民夫倍感鼓舞,疲惫似乎也一扫而空,干劲更足了。
短暂的停留后,专列再次启程。扶苏召集了项羽以及几位主要军官,在御书房内继续商讨。
地图再次铺开,这次重点讨论的是百越的地理环境。
一位名叫王陵的旅长,曾随屠睢将军在南疆作战过,后来又在军事学院进修,他指着地图介绍道:“陛下,诸位将军,百越之地,尤其雒越核心区,山高林密,河网纵横,气候湿热,多瘴疠之气。我军将士,初入其地,恐多有水土不服者。且丛林之中,视野极差,易于设伏,大军难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