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楼兰王尉屠耆和他的儿子安归,正围坐在摆满珍馐美味的餐桌旁。桌上的菜肴,许多是他们过去身为王族时都未曾见过、甚至不敢想象的:红烧海参、清蒸黄河鲤、爆炒山珍、还有各种精致的点心。
帝国厨师的手艺,让他们味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安归咬着一块软糯香甜的桂花糕,含糊不清地说:“父……父亲,这个真好吃!比我们楼兰的蜜饯好吃多了!”
尉屠耆抿了一口醇香的美酒,望着窗外照亮夜空的璀璨烟花,神情复杂。有对眼前富足生活的满足,有对大秦帝国强大实力的震撼,但眼底深处,也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
“是啊,好吃,好酒,好烟花……”他喃喃道,“想想西域……那三十三位……唉……”他叹了口气,没有说下去。
曾经的西域三十六国国王,如今还能坐在这里安稳过年、享受美味的,只剩下他们和且末、小宛那两国王族了。
他很庆幸自己当初果断选择投降的同时,年节的团圆氛围,也不可避免地勾起了对故国楼兰、对那片绿洲故土的思念。那是一种混杂着庆幸、失落和淡淡乡愁的复杂情绪。
北境,原鲜卑草原,一座新规划的定居点外。
一群穿着厚厚棉袍的牧民仰着头,目瞪口呆地看着天空中炸开的巨大花火。
对他们而言,这种能将黑夜瞬间变成白昼、绽放出如此绚丽色彩的“神迹”,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一个年轻的牧民喃喃道:“长生天啊……这……这就是秦人的力量吗?”他身边的老人则更务实一些,抱着小孙子,指着天空:“孩子,看,多亮堂!以后咱们的日子,也会像这花儿一样亮堂!再也不用担心白灾,不用担心挨饿了!”孩子的眼睛被烟花照亮,充满了好奇和喜悦。
温暖的帐篷里,飘出奶茶的香气,与外面的喧嚣形成了奇妙的和谐。一种对安定富足新生活的向往,在这些曾经的草原骑士心中生根发芽。
南疆,百越故地,一座由军营发展而来的城镇。
由于去年已经见识过一次,这里的百姓对烟花不再那么惊骇,但依然充满了兴趣。
街上人头攒动,人们仰望着天空,发出阵阵赞叹。
相比于去年此时可能还存在的紧张和戒备,今年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
任嚣的肃清行动卓有成效,治安大好,百姓们终于可以安心地享受节日。
一个越族老人对儿子说:“看来,跟着秦人,确实能过上好年景啊。不用再担心部落间的仇杀,不用躲进山里。”
儿子点点头:“是啊,阿爸,听说官府开年还要组织修水渠,分更好的田地呢!”希望的种子,在温暖的南风中悄然生长。
新疆,帝国楼兰县城。
这里的烟花表演,由郡守张良亲自主持,规模虽不及咸阳,但也足够震撼。
成千上万的民众涌上街头,或站在自家残破的屋顶上,仰望着这片陌生的夜空被来自东方的神奇火光点亮。
他们的心情最为复杂。烟花很美,前所未有的美,照亮了他们饱经沧桑的脸庞。
许多人眼中含着泪光,那泪水中,有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有对破碎家园的哀伤,有对未知未来的迷茫。一个失去了儿子的老妇人,看着烟花,低声啜泣:“要是……要是他也能看到该多好……”
但与此同时,这绚烂的光芒,也像是一道划破黑暗的希望之光。
旁边一个年轻人扶住老妇人,指着天空炸开的巨大“秦”字,大声说:“阿妈,你看!以后这就是我们的国家了!皇帝给我们发粮食,发肉,还给我们看这么好看的花火!日子会好起来的!”他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张良站在郡府的高台上,看着下方神情各异的人群,心中明了。他知道,真正的融合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人甚至更久。
但此刻,这漫天烟花,至少在这些饱受创伤的心灵中,投下了一缕温暖的、充满希望的亮光。
帝国的强大与美好,正以这种最直接、最绚烂的方式,强行植入他们的记忆。
火树银花不夜天,万里疆域共此情。
从东海之滨到葱岭脚下,从草原牧场到百越山林,尽管各地的具体情形不同,民众的心情各异,但在始平三年的这个除夕夜,大秦帝国的名字,伴随着这响彻寰宇的轰鸣和照亮夜空的绚烂,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人心中。
一种对强大帝国的敬畏,一种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一种对未来的模糊期盼,正在这新旧交替的夜晚,悄然孕育、生长。
帝国,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自信,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强行糅合进一个共同的命运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