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185章 电学初基细探讨,恩赏殊荣惊世人

第185章 电学初基细探讨,恩赏殊荣惊世人(1 / 2)

扶苏看着眼前眼神炽热、仿佛有无数灵感亟待喷涌而出的杨永信,心中的欣赏与重视已然达到了顶点。此人绝非他最初所想的那种仅凭运气和胆量玩弄雷电的莽夫疯子,而是一个拥有惊人直觉、严谨实验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鬼才!其价值,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了公输昂和韩广奇等人,因为他所探索的,是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全新领域!

“赐座,看茶。”扶苏的声音温和了许多,不再带有之前的试探和压迫,“杨卿,坐下慢慢说。朕对你所言及的‘雷霆之力’,颇感兴趣,你我今日可细细分说。”

内侍连忙搬来锦墩,奉上香茗茶点。杨永信似乎这才稍稍从那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中略微抽离,意识到自己是在与皇帝对话,略有些拘谨地谢恩坐下,但目光依旧灼灼地盯着扶苏,仿佛生怕错过皇帝接下来的每一个字。

深入的交谈正式开始。主要是杨永信提出他在多年研究中遇到的种种现象、产生的困惑以及一些大胆却缺乏理论支撑的猜想,而扶苏则凭借前世零散的物理常识,进行谨慎的、启发式的点拨和引导。胥坤在一旁奋笔疾书,笔走龙蛇,不敢有丝毫遗漏。

杨永信首先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困惑:“陛下,草民虽知‘良导之材’可传雷霆,‘阻隔之材’可隔雷霆,亦知‘导雷之阻’之存在,然则,此雷霆之力,究竟如何产生?其运行之本质为何?草民观天雷,皆于云层碰撞摩擦而生,然人工摩擦产生之‘小雷霆’,为何微弱且难以持续?其力强弱,究竟由何而定?”

扶苏明白,他这是在思考电荷的产生、电流的本质和电压\/电流强度的概念。

扶苏沉吟片刻,斟酌道:“朕曾闻一譬喻,或可解卿之惑。可将此雷霆之力,视为一种无形无质之‘流’,暂且称之为‘电流’。”他尽量的避免使用“电子”等超时代术语。

“此‘电流’之产生,源于‘电’之分离与积聚。譬如两物摩擦,一物易失‘电’,一物易得‘电’,得失之间,便产生了‘电’之多寡之差,朕称之为‘电位之差’或称其为‘电压’。此‘差’越大,则驱动‘电流’之力越强,犹如高处之水,其位愈高,倾泻而下之势愈猛。”扶苏尽量的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电流、电压的初步概念。

杨永信听得如痴如醉,眼睛瞪得老大,喃喃道:“电之流…电位之差…电压…驱动之力…高处之水…妙!妙啊陛下!此喻精妙绝伦!如此一来,许多现象便似乎可解了!天雷之威,盖因云层间‘电位之差’巨大无比!而摩擦所生之‘电’,其‘差’甚微,故力弱!然…然则如何增大此‘差’,产生更强、更持续之‘电流’呢?”他立刻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

扶苏也在心中暗赞此人的悟性奇高,继续引导:“此问切中要害。增大‘电压’,产生持续电流,或可从几方面思量。其一,改进摩擦起电之装置与材料,或可积累更多之‘电’。其二,亦是朕以为更可行之路,便是卿方才所提及之——磁!”

扶苏回忆着前世初中物理的知识:“朕曾遐想,电与磁,或乃一体两面,相伴相生。急速变化之磁,或可催生‘电’之流动;而‘电’之流动,或亦可产生磁。若卿能设计一装置,使磁石快速旋转切割…嗯…切割某种由‘良导之材’绕成之圈环,或许…便能持续地产生那‘电位之差’,从而得到持续之‘电流’。”扶苏将杨永信的想法模糊的引导至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原理上来。

杨永信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天灵盖,猛地从锦墩上站了起来,差点碰翻了茶盏,激动得浑身发抖:“磁动生电!电动生磁!一体两面!旋转切割!持续之差!持续之流!陛下!陛下真乃神人也!草民…草民似乎窥见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兴奋得在殿内来回踱步,双手不住地比划着想象中的旋转装置和线圈。

胥坤的笔都快跟不上他们的思路和激动的话语了,额角见汗。终于,他忍不住起身躬身道:“陛下,杨先生所言愈发精深迅疾,奴才一人…一人恐记录不及,恳请陛下允准,再调派两名识文断字、擅长速记之龙卫入内协助,奴才真忙不过来了!”

扶苏一看胥坤那记得密密麻麻、手腕微颤的样子,不由笑道:“准!速去安排。切莫耽误朕与杨卿畅谈!”

很快,两名显然受过特殊文书训练的龙卫悄无声息地进入殿内,接过胥坤分发的纸笔,三人分工合作,这才勉强跟上了杨永信如同泉涌般的思路和扶苏偶尔的关键点拨。

接下来的交谈愈发深入。杨永信又提出了关于“电流”路径的问题:“陛下,若依‘水流’之喻,水需河床渠道方可流动。此‘电流’若于‘良导之材’中流动,其路径可有规律?若遇分支,又将如何?”很显然他已经在思考电路和电流分配的问题了。

扶苏想了想,用手指蘸了茶水,在光洁的案几上画了一条线:“此可视为一‘良导之材’。”又在线上分出两支:“若于此处分流,朕以为,此‘电流’或会分而流之。然其强弱分配,或许与各分支路径之‘导雷之阻’…嗯,或称‘电阻’之大小有关。阻小之路,流过之‘电流’或更强;阻大之路,则相对弱之。”扶苏根据前世所学之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的定性进行简单的描述。

“电阻…路径…分支…强弱…”杨永信盯着案几上渐渐干涸的水迹,再次陷入沉思,随即又是一阵狂喜的领悟。

他甚至问及了“电”的储存问题,扶苏便顺势提到了“蓄电池”的模糊概念,即通过某种化学变化,比如杨永信之前提到的盐水电解现象,可以将“电”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进行释放,如此便可将电之利用化为可行。

扶苏的点拨始终保持在基础和方向性层面,但架不住杨永信的天才思维!

他往往能从扶苏的只言片语中举一反三,推演出更多细节,甚至提出一些扶苏都未曾细想过的应用可能和更深层次的问题!

有些想法之大胆、之前沿,让扶苏都暗自咋舌,不知该如何具体解答,只能故作高深地评价道:“嗯…卿此想甚奇。若真能实现,或可于远距离传讯、夜间照明、乃至驱动新型机械等领域,皆大有可为。”

这场超越时代的学术探讨,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两人竟都浑然忘我,甚至连午膳都忘了传唤,只是中途吃了些内侍悄悄送来的精致茶点果腹。

胥坤和两名龙卫手下的记录纸已经堆起了厚厚的一摞,上面写满了各种图形、符号和密密麻麻的注解。这些内容若流传出去,在这个时代看来,无异于天书梦呓,必被世人视为荒诞不经的天方夜谭。

直到殿外的日光开始西斜,变得柔和,两人之间的问答才渐渐缓了下来。杨永信虽然依旧兴奋,但脑力消耗巨大,脸上显露出疲惫之色,而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和豁然开朗的畅快。扶苏也感到有些疲惫,但精神却极为亢奋。

交谈暂告一段落,腹中的饥饿感这才清晰地传来。扶苏看着眼前这位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大秦的电学认知推进了无数步的天才,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慨。

“杨永信,”扶苏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你今日,真是带给了朕天大的惊喜!胥坤!”

“老奴在!”胥坤连忙应道,揉了揉发酸的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