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143章 圣心独断革葬制,深殿独思谋万世

第143章 圣心独断革葬制,深殿独思谋万世(1 / 2)

祭陵大典最终以天降祥瑞的震撼方式落幕,其影响却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涟漪持续扩散,愈发汹涌。皇帝扶苏在骊山皇陵前的坦诚悔过、感人祭文,尤其是那最后惊天动地的“五彩霞光”(尽管扶苏自己心中存疑,但万众目睹,已坐实为“始皇显灵”),通过在场百官、军士、百姓之口,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咸阳的每一个角落,并随着驿道快马,飞向帝国四方。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不再是皇帝是否“不孝”,而是陛下如何“诚孝感天”,如何“仁德无双”,如何得到“先帝显圣认可”。史官那秉笔直书的记录,此刻反而成了印证陛下品德与天眷的最佳注脚。

“听说了吗?那天骊山上,陛下刚读完祭文,天上唰地一下就全是五彩光!比彩虹还好看千万倍!就照在陛下一个人身上!”

“何止听说!我三姨家的女婿当时就在外围警戒,亲眼所见!他说那光神圣得很,让人忍不住就想跪下磕头!”

“肯定是始皇陛下显灵了!这说明啥?说明咱们当今陛下做得对!做得好!连先帝都认可了!”

“陛下自己认错,已是千古未有的圣君之姿,如今更有天降祥瑞,这……这简直是天命所归,神人共佑啊!”

“以后谁再敢说陛下半个不字,那才是真正的大逆不道,要天打雷劈的!”

扶苏的形象,在民间被迅速神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位贤明勤政的皇帝,更仿佛成为了某种信仰的象征,代表着上天对大秦的眷顾,代表着仁德与天命的完美结合。百姓们对帝国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皇帝个人的忠诚与爱戴,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然而,就在这万众欢腾、群情激昂的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为这场盛大祭典画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句号。

大队人马正准备启程返回咸阳,工部尚书程邈却快步走到皇帝銮驾前,躬身启奏。他的声音在肃穆的气氛中显得格外清晰:“陛下,祭典已毕,臣有一事,需请示陛下。”

扶苏心情尚沉浸在方才的震撼与自身的思绪中,闻言颔首:“程爱卿请讲。”

程邈恭敬道:“陛下,按照历代定制,新皇登基之后,便需着手筹划营造万年吉壤,即皇陵事宜。然陛下登基之初,国事繁忙,且陛下春秋鼎盛,故臣与工部此前未曾提及。今日恰逢陛下祭拜先帝陵寝,敢问陛下,是否需臣等开始勘测风水宝地,筹备相关事宜?虽不必急于动工,然选址、设计等前期事宜,亦需数年之功。”

此言一出,周围几位重臣都微微点头,觉得程邈此言甚是老成持国。修建皇陵乃是国之大事,确实需要提前多年准备。

然而,扶苏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转过身,再次将目光投向身后那巍峨如山、工程浩大、几乎掏空了一座山体的秦始皇陵。他的目光变得极其复杂,有感慨,有敬畏,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反思和决绝。

他看到了为修建这座陵墓而耗尽的人力物力,看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发刑徒七十万”的惊人数字,看到了那埋藏于地下的、据说用水银模拟的江河湖海、用明珠镶嵌的日月星辰……这固然是空前绝后的帝王气象,但其背后,是无数家庭的血泪,更是整个帝国沉重的负担。

沉默良久,就在程邈等人以为陛下正在思考选址问题时,扶苏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回荡在刚刚经历过“神迹”的骊山脚下:

“不必了。”

群臣一怔。

扶苏的目光从始皇陵上收回,扫过程邈、李斯、冯去疾、陈平以及所有能听到他话语的官员,斩钉截铁地说道:

“自朕起,大秦皇帝之陵寝,一应旧制,皆需革除!”

“如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空耗国力,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朕决意,后世帝王陵寝,均需降低规格标准,力求简朴务实。日后历代皇帝,可依序葬于骊山皇陵附近区域,但每座陵寝范围必须严格限制,不得靡费土地,不得过度开挖山体。”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此外,即刻起,废除所有形式的殉葬制度!无论是牲畜、器物,更遑论人殉!此等陋习,惨无人道,与朕推行之仁政背道而驰,必须彻底禁绝!陪葬器物亦需大幅减少,仅以日常用品及有纪念意义之物为主,禁止以金银珠宝、奢华礼器充斥地宫。”

“朕要看到的,是帝国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尽数用于强国富民之正道,用于开拓疆土,发展科教,改善民生!而非埋藏于地下,徒增负担,毫无意义!”

扶苏的声音越来越高,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清醒与决绝:“此事,无需再议。李斯,你将朕今日之言,形成诏令,明发天下,着为永制!后世子孙,若有违背此令者,死后不得葬于祖宗陵墓!”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皇帝这石破天惊的决定彻底震懵了!简化陵制?废除殉葬?这……这简直是颠覆了自古以来的帝王葬仪传统!比之前承认疏忽祭陵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李斯张了张嘴,想劝谏说“帝王陵寝关乎国体威严”,冯去疾想提醒“恐遭后世非议”,陈平则思考着如何委婉地表达阻力太大……但他们看到扶苏那异常坚定、甚至带着一丝沉重与悲悯的眼神,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

他们猛然想起,眼前的这位皇帝,刚刚经历了“天降祥瑞”,得到了“先帝认可”,其在民间的声望如日中天,其推行新政的决心更是从未动摇。他此刻提出的,虽然惊世骇俗,但细想之下,竟与他一贯的“务实”、“仁政”理念一脉相承。

而且,他刚刚那番话,站在“利于国家民生”的角度,竟让人无法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