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140章 五禽风靡宫闱内,史笔如铁君自省

第140章 五禽风靡宫闱内,史笔如铁君自省(1 / 2)

自那日从医学院归来,扶苏便将练习五禽戏当作了每日必修的功课,雷打不动。起初只是拉着胥坤和项少龙在偏殿偷偷练习,后来渐渐放到了每日清晨,于御花园中寻一开阔处进行。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旬月光景,扶苏便觉周身气血通畅了许多,以往批阅奏章至深夜常有的腰酸背乏之感大为减轻,晨起时更是精神抖擞,目光清亮。那由李醯精心配制的药丸和御膳房按方烹制的药膳更是功不可没,内外调和之下,他只觉体内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那股久违的、属于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重新焕发出来。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夜间再临幸后宫时,他已然从容了许多,不再有先前那般力不从心、需要“战略性休整”的窘迫。五位风姿各异的美人,在皇帝陛下愈发龙精虎猛的滋润下,更是容光焕发,娇艳欲滴,眉眼间流转的春情蜜意几乎要溢出来,整个后宫都弥漫着一股和谐甜腻的气息。

而更让扶苏哭笑不得的是,五禽戏之风,竟在不知不觉中刮遍了整个皇宫大内。

老内侍胥坤是除扶苏外练习最勤的。他年纪本就大了,宫中事务繁杂,常感力不从心。自跟着陛下练习这五禽戏后,竟觉腿脚灵便了许多,以往阴雨天便隐隐作痛的的老寒腿也似有好转,精神头更是足了不少。他私下里常对亲近的小太监感慨:“李院长所授,真乃神术也!咱家觉得,再为大秦发光发热三十年也不成问题!”

项少龙及其麾下的龙卫们,起初只是奉旨陪练,但很快便发现了这五禽戏的妙处。它并非战场搏杀之术,但对舒展筋骨、调和气息、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极有帮助,于武者大有裨益。于是,龙卫驻地内,每日清晨或操练间隙,也常见一群彪悍的军汉们一本正经地模仿着虎扑鹿奔、熊晃猿攀、鸟飞之姿,场面一度十分“感人”。

五位妃嫔见陛下日日练习,效果显着,加之胥坤等近侍也都在练,好奇之下便也央求着要学。扶苏乐见其成,亲自指点。于是,御花园中又添一道靓丽风景:五位绝色佳人身着轻便宫装,随着陛下的口令,或娇憨如小鹿惊跃,或灵动如飞鸟展翅,常常香汗淋漓,娇喘微微,别有一番动人风韵。

上行下效。宫中侍卫、宫女、太监们见陛下、娘娘、总管、侍卫长都在练,又听闻此术能“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谁不想活得长久些?更何况这还是陛下亲睐的“仙术”!于是,几乎整个皇宫的人,都在闲暇时悄悄模仿练习起来。五禽戏,以一种扶苏未曾预料的速度,悄然成为了大秦皇宫的第一时尚养生运动。

这一日清晨,扶苏刚带领着五位爱妃做完一套完整的五禽戏,只觉得通体舒泰。美人们额角沁着细汗,脸颊红扑扑的,各自回宫梳洗。扶苏兴致颇高,并未立刻返回书房处理政务,而是信步在宫中漫行,打算再散散步,进一步活动筋骨。

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看着宫阙巍峨,感受着体内充沛的活力,扶苏心中感慨万千。大秦帝国在他的引领下正蒸蒸日上,革故鼎新,国力日隆。他贵为天子,执掌乾坤,后宫和睦,美人环绕,如今身体也调理得越来越好……这万万人之上的美妙人生,方才刚刚开始品尝其滋味,他自然希望自己能活得越长越好,好好享受这奋斗来的成果。毕竟,穿越这种事概率太低,他可不敢确定下次死了还能不能再穿一次,珍惜当下,活得长长久久才是硬道理。

不知不觉间,他散步到了尚书省、中书省等三省衙署所在的区域附近。此处是帝国行政中枢,平日里便是人员往来穿梭,气氛严肃紧张。

然而今日,尚距离一段路,扶苏便听到从那片建筑群中传来了异常激烈的争吵声,声音之高亢,甚至盖过了往常的忙碌喧嚣。

扶苏微微挑眉。朝臣们为国事争执,他是乐见的。有争论才有思辨,有思辨才能减少谬误。只要出于公心,为了帝国利益,纵使面红耳赤也无妨。他正欲欣慰点头,却忽然听得争吵声中,似乎多次夹杂着“陛下”、“先帝”等字眼?

他的脚步微微一顿,眉头轻轻皱起。争论涉及到他和他那便宜老爹秦始皇?这倒是有些罕见。

心中生出几分好奇,扶苏示意身后跟随的胥坤和项少龙放轻脚步,悄然向声音传来的值房靠近。

越走近,里面的争吵声便越是清晰可闻。只听得一个声音尤其激动高昂,充满了文人的执拗与刚烈:

“……荒谬!记史者,秉笔直书,当客观公正,岂能因强权而屈膝俯首?功便是功,过便是过,黑白曲直,自有后人评判!我等的职责唯有‘如实’二字!而非阿谀奉承,涂脂抹粉!”

这声音扶苏有些印象,似是秘书监的一位资深史官,以性情耿直、精通史学着称。

紧接着,另一个略显焦急的声音响起,试图反驳:“王兄此言差矣!史笔如铁不假,然亦需为江山社稷、为君父颜面考量!岂能一味……”

“何为一味?掩过饰非,曲意逢迎,便是为社稷考量了?此乃史官之耻!”

“你……强词夺理!”

扶苏站在门外,又听了几句,结合零碎的信息,大致明白了这群人争吵的核心——竟是如何记录历史,尤其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一些争议举措以及他扶苏登基以来的某些行为。

他摇了摇头,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感慨。这些文人啊……他整理了一下衣袍,不再隐匿行迹,大步流星地推门而入。

值房内,七八名官员正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冷不防房门被推开,皇帝陛下赫然出现在门口,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争吵声戛然而止。

短暂的死寂之后,众人慌忙躬身行礼,声音参差不齐却充满了惶恐:“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扶苏目光扫过众人,平静地问道:“何事在此喧哗?老远便听得诸位爱卿争论不休。”

官员们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先开口。最终,还是一位年纪稍长、职位较高的官员硬着头皮站出来,躬身答道:“启禀陛下,臣等……臣等并非喧哗,实是因修史之原则意见相左,故而争论。”

“哦?何种原则之争,竟如此激烈?”扶苏故作不知。

那官员斟酌着语句,继续说道:“陛下,是以……是以秘书监内部,对于史官之职责,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同僚认为,史官之责,不仅在于记录,更应成为宣扬朝廷德政、维护君父威严之利器。对于过往之事,不仅需如实记录,更应在行文措辞中明确褒贬,引导后世看法。譬如……譬如先帝在位时,焚书坑儒之事,应着重表述先帝统一思想、巩固江山之功绩,淡化其……其严苛之处。又譬如,陛下起兵继承大统之事,更应详尽揭露赵高、胡亥祸乱朝纲、篡改遗诏之罪行,以明陛下即位之正统与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