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139章 圣心独运解医困,五禽戏起学院风

第139章 圣心独运解医困,五禽戏起学院风(1 / 2)

李醯领命,走到一旁的书案前,铺开几张质地细腻的宣纸,研磨提笔,神色专注而认真。他并未急于开具药方,而是先仔细回忆起方才为扶苏诊脉问询的细节,结合其身体状况,沉吟片刻,方才落笔。

他写得很慢,力求每一味药材的用量、每一个食物的搭配都恰到好处。不仅写了滋补药丸的配方,将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熟地黄等药材的配伍、研磨方式、蜜炼成丸的步骤写得清清楚楚,注明了每日服用的时辰和剂量。

更贴心的是,他果真如扶苏所期盼的那般,开始书写食谱。他并非只写一道菜,而是针对早、午、晚三餐,每餐各写了三道药膳,并在一旁细心地用小字标注了功效和烹饪时需注意的火候、食材挑选要点。

例如早餐便有“枸杞山药粥”、“黑芝麻核桃酪”、“羊肉芡实羹”;午餐有“杜仲爆腰花”、“韭菜炒牡蛎”、“黄精炖仔鸡”;晚餐则是“当归生姜羊肉汤”、“清蒸海参”、“莲子百合安神汤”……林林总总,九道药膳,兼顾了温补、固精、安神等多重效用,且食材常见,烹饪方法也不算繁复,显然是充分考虑到了御膳房的操作性和扶苏的口味,避免其吃腻。

书写完毕,他轻轻吹干墨迹,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这才将几张方子整理好。然而,他并未立刻呈给扶苏,而是面露踌躇之色,几次看向扶苏,嘴唇微动,却又把话咽了回去,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扶苏正悠闲地翻看着那本《神农本草经》,实则眼角余光一直留意着李醯。见他这般情状,便合上书卷,笑着开口道:“李爱卿,方子写好了?还有何事?但说无妨。在朕面前,何必吞吞吐吐,这可不是你李院长的风格。”

得到皇帝的首肯,李醯仿佛下定了决心,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脸上带着几分愁苦和无奈,开始了他的“诉苦”:

“陛下明鉴,方子已然写好。老臣……老臣确有一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自皇家学院正式开学以来,陛下励精图治,时常亲临工学院、化学院乃至军事学院视察指导,此乃帝国之幸。然……然陛下今日是首次单独驾临我医学院啊!”

他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沉重:“陛下,医学院……难啊!”

“首当其冲便是生源问题!”李醯伸出枯瘦的手指,“虽说如今医学院也有数百学子,潜心向学之辈亦不在少数。然与其他学院动辄上千、甚至数千的规模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工学院有源源不断的工匠子弟和好奇少年涌入,军事学院更是帝国俊杰的向往之地。可我医学院呢?传统医学,望闻问切,针灸方药,欲要学成,非十数年寒窗苦读、名师指点加之自身悟性不可!周期太长,成效太慢!”

他越说越是激动:“如今毕业的学子,数量寥寥,莫说满足帝国各郡县、各乡亭的医官缺口,便是五大军区一再催促索要的随军医官,老臣也是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每日案头,各军区发来的催促公函几乎堆积如山,字字句句皆关乎将士健康与战力,老臣……老臣实在是压力巨大,寝食难安啊!”

“其次,”李醯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和渴望,“便是医学院不受重视,进展缓慢。医学之道,非凭空想象,需反复实践验证。许多疑难杂症、新的疗法、乃至对人体自身的认知,皆需……需大量的实验和观察。然如今学院缺乏足够的……实验素材,许多研究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典籍推演和有限的动物实验上,这大大制约了医学院的发展,也拖慢了为帝国培养合格医者的步伐啊!陛下!”

扶苏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理解李醯的难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医学的发展确实面临着诸多桎梏。李醯所言,句句都是实情。

待李醯说完,扶苏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思索之色,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李爱卿所虑,朕已知之。医学乃济世救人之本,帝国欲强盛,岂能无健全之医者体系?生源问题,确是关键。传统医学培养模式,周期长,要求高,此乃客观事实,难以一蹴而就。”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然,为何一定要拘泥于传统模式呢?朕有一策,或可解此燃眉之急,亦可为帝国医学开辟一条新路。”

李醯立刻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扶苏,充满了期待。

扶苏站起身,踱步道:“医学院之发展,或可尝试分为两条腿走路。”

“其一,便是如爱卿如今所做,注重研究,精益求精。遴选天赋、心性俱佳之学子,深入钻研医学经典,探索未知领域,精进医术,研制新药。这一部分,旨在培养医学大家,引领帝国医学不断向前发展。此乃‘研’之部分,宁缺毋滥,追求高度。”

“其二,”扶苏加重了语气,“则可另辟蹊径,着眼于‘用’!帝国疆域万里,百姓亿万,所需最多的,并非皆是能起死回生的神医,而是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能进行战场急救的合格医官!”

“朕的想法是,将传统医学中那些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针对常见病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剂,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简化、标准化!编写成一套……嗯,类似于《常见疾病诊疗手册》的教材。内容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学习。教导学子们如何快速准确地辨识常见病症,然后‘照方抓药’,按照手册上记载的成熟方案进行治疗即可。不必强求他们深刻理解每味药的药性医理,只需知道‘何种症状,用何药方,剂量几何’。”

扶苏脑海中浮现的是《赤脚医生手册》的影子,他继续道:“如此,便可极大缩短培养周期。或许只需一年半载,便能培养出一大批能够胜任基层医疗工作的医官。他们或许成不了名医,但却能解决八九成的普通疾患,能进行外伤包扎止血,能识别并初步处理瘟疫。这将极大地缓解帝国医官短缺之困,尤其是能满足军队的急切需求!此乃‘用’之部分,追求广度和效率。另外,针对军队常见的伤病,编写一套应急处理手册,由医学院博士和优秀毕业生于军中挑选人才进行培养,如此一来军医的问题便可逐步解决!”

李醯听得目瞪口呆,扶苏的想法完全颠覆了他固有的认知。只教如何诊断和治疗,不深究原理?这……这简直是将医学变成了某种……操作技艺?但细细一想,却又觉得此法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当前急需用人之际,这无疑是解决基层医官匮乏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陛下圣明!此策……此策简直是另辟蹊径,妙想天开!老臣……老臣茅塞顿开!”李醯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若真能编成如此手册,大力推广教授,帝国医官之困,确能缓解大半!”

扶苏满意地点点头:“既如此,爱卿便可着手进行。遴选精通实务的教员,立刻开始编写教材,并筹备速成班的事宜。所需人手、资金,朕会让尚书省和户部那边全力支持。”

“老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李醯躬身领命,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之前的愁苦一扫而空。

“至于爱卿所言的‘实验素材’之事……”扶苏沉吟了一下,神色变得有些严肃。他明白李醯所指,也深知医学进步的残酷性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