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116章 文脉薪传惊蛰雷,龙旗所指定八荒

第116章 文脉薪传惊蛰雷,龙旗所指定八荒(1 / 2)

麒麟殿内,吏部所铸就的清明盛世图景尚在百官心头萦绕,杜赫退下时衣袍带起的微风仿佛还带着那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凛然正气。扶苏的目光,如同穿透历史迷雾的晨曦,缓缓移向文官班列中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却精神矍铄的老臣——礼部尚书叔孙通。

这位以精通礼仪、博古通今闻名的儒家宿耆,此刻身着象征礼乐教化的深绯官袍,眉宇间虽难掩长久案牍劳形带来的疲惫,但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里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近乎朝圣的光芒。执掌帝国文脉教化,于这亘古未有之变革时代,其担之重,其心之炽,唯有自知。

见扶苏目光投来,叔孙通整肃衣冠,深吸一口气,那气息仿佛汲取了千年文墨的沉香,随即沉稳出列,步伐从容中带着一种文化传承者特有的厚重。

“臣!礼部尚书叔孙通!启奏陛下!”

叔孙通的声音苍劲而温润,如同古琴拨响的泛音,带着岁月的沉淀与发自内心的激越,与前几位尚书的风格迥然不同。这声音瞬间将殿内肃穆的注意力,引向了帝国灵魂的深处——文脉传承与教化。

“始平二年,礼部上下,谨奉陛下‘文脉薪传’、‘教化万民’之圣谕,于典籍整理、文教推行、礼乐建制、博物传承诸事,夙夜匪懈,不敢有丝毫懈怠!文教乃国魂所系,礼乐乃盛世之表!臣等深知,帝国之强盛,非独仗兵戈之利、仓廪之实,更在于文脉之昌明,民心之向化!礼部之责,关乎帝国千秋之气运!”他的开场白,饱含深情,直指根本。

叔孙通首先指向了帝国文脉传承的根基——典籍的抢救、保存与传播。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带着一种守护文明的虔诚:

“陛下!首功当推皇家学院开院,百家归心!”他眼中闪烁着星辰般的光彩,“墨家献其机关秘术、格物至理之孤本;农家呈其稼穑精要、土壤物候之珍籍;儒家奉其六艺经典、礼乐制度之圭臬……其余法、道、名、兵、阴阳、纵横诸家,亦皆倾囊而出!其所献典籍,浩如烟海,不乏存世孤本、先贤手泽!此乃百家千年智慧之结晶,帝国文脉之瑰宝!”

他语气陡然转为凝重,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臣得此重宝,夙夜忧惧!恐其有失,愧对先贤,更负陛下重托!故,礼部倾尽全力,行三重护宝之策!”

“其一,着礼部精选通晓古文、心细如发之官员百人,日夜不休,以最上等宣纸、徽墨,对照原本,逐字逐句,精工誊抄!务求纤毫无误,形神兼备!此誊抄副本,共计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二卷!”

“其二,所有原本,无论竹简、帛书、皮卷,皆以百年樟木精制函匣盛装!函内衬以陛下所赐之蜀锦,再置入特制防虫防蠹药剂!而后,悉数移入文渊阁最深之地宫!”

叔孙通的描述细致入微,如同在描绘一项神圣的仪式:

“地宫以巨石垒砌,深埋地下,隔绝天光湿气!内置特制石匮,匮体厚重,石匮之内,除樟木函外,更填充以特制石灰、木炭、香料混合之干燥吸湿秘剂!地宫入口,设三重精铁巨门,由黑冰台精锐及礼部守藏史日夜轮值守护!每季开启检视一次,维护药剂,确保万无一失!此乃帝国文脉之‘种子库’,纵使沧海桑田,亦当永存!”

殿内群臣无不动容!如此周密的保护措施,几近守护传国玉玺!此等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远超历代!

叔孙通的声音转为欣慰与开放:

“其三,誊抄所得之一万三千余卷副本,则置于文渊阁地面书库,依百家类别,分架陈列!凡朝中三省六部、皇家学院各院博士,乃至经严格审核之着书立说者,皆可凭印信申请查阅!百家之秘,自此非一家一派之私藏,而成帝国共享之智慧源泉,文脉薪传之公器!”

他接着报出了文化传播史上划时代的成就:

“更赖陛下所授‘活字印刷’之神技!”叔孙通的声音充满了感激与自豪,“礼部设‘帝国文典监’,专司刊印!以誊抄副本为底本,组织工匠日夜排字、校勘、印刷!去岁一年,已将墨家《墨经》、农家《汜胜之书》、儒家《礼记》精要等数十部核心典籍,以活字术刊印成册,字迹清晰,装帧精良!首批成书,已无偿移送皇家学院藏书楼,供诸生研习、博士着述之用!学院之内,百家学子手捧清晰印本,研读先贤智慧,此情此景,臣每每思之,皆热泪盈眶!此乃陛下活字之术,化典籍孤芳为满园春色之功!”

活字印刷!将孤本化为千百清晰印本!这消息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工部的铁龙!文官们,尤其是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博士,激动得胡须颤抖,仿佛看到了知识传播的黄金时代!

叔孙通的汇报转向了惠及万民的蒙学教化,声音充满了慈和与力量:

“其二,蒙学之兴,文盲之绝,乃陛下仁德泽被万世之业!”他报出了一个足以让任何重视文教的帝王心潮澎湃的数字,“始平二年,帝国全境,新建蒙学塾馆如雨后春笋!经礼部详核,截止岁末,登记在册之蒙学,已达三千四百九十一所!遍布郡县乡野!”

他解释了教材的来源与普及方式:

“蒙学所用之《算术启蒙》、《秦律歌谣》等基础教材,皆由皇家学院蒙学科博士,依陛下‘简明实用’之旨,精心编撰!帝国文典监以活字术大量刊印!”

“凡入蒙学之稚童,无论出身贵贱贫富,皆由朝廷无偿提供此套教材!笔墨纸砚,亦由皇家商号以极低廉之‘助学价’供应!”叔孙通的语气带着无比的欣慰,“陛下!乡野田埂边,稚子捧书诵读之声;市井陋巷内,蒙师开讲之语,已成帝国最动听之乐章!臣与礼部同僚估算,以此燎原之势,不出三年,我大秦疆域之内,将再无目不识丁之民!文盲之患,将彻底根绝于陛下之手!此功,光耀万古!”

三千四百九十一所蒙学!三年扫盲!这宏大的愿景让整个麒麟殿都为之振奋!教化之功,功在千秋!

叔孙通的声音变得更加洪亮,带着开创性的激情:

“其三,信息通达,开启民智,乃陛下圣明远见!《大秦日报》,已于去岁十一月,惊雷问世!”他如同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此报依托活字印刷之成熟技艺,更赖皇家商号遍布天下之商铺网络及雄厚财力支撑,由礼部‘闻风监’主办,三省六部及皇家学院供稿!”

他详细描述了报纸的运作与影响:

“其内容,上承天听,刊布陛下圣谕、朝廷新政、惠民良策,务使帝国万民,无论身处何地,皆能及时知晓陛下之仁政、朝廷之动向!”

“中连百业,发布农时指引、商旅讯息、工坊招工、新物推介,尤以皇家商号之新奇货品广而告之,惠及百姓生活!”

“下启民智,连载由学院博士撰写的农学小识、工技常识、医卫要略、律法浅说!文风通俗,图文并茂,务使贩夫走卒,亦能开卷有益!”

叔孙通报出了发行范围:

“目前,咸阳及关中三辅诸郡,依托便捷驰道及密集商号,《大秦日报》已能做到每日清晨,准时送达各郡县商号报亭及官署学宫!百姓争相购阅,已成每日晨起之盛景!”

“其余偏远郡县,虽因路途迢遥,难以日达,然礼部亦以‘周报’、‘旬报’甚至‘月报精编’之形式,确保帝国新政之光,终能照耀至每一寸疆土!陛下之声,帝国之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深入民心!”

日报!周报!月报!这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彻底颠覆了旧时代的认知!文官们意识到舆论掌控的新利器,武将们看到了凝聚民心的新途径,连五大黑冰丞的眼神都变得深邃起来。

叔孙通的汇报转向了传承与展示的殿堂——博物院:

“其四,承前启后,博物致知!陛下所谕之‘大秦皇家博物院’,已于骊山北麓,渭水之滨,择风水宝地,破土兴建!”他声音带着一种营造文化圣地的庄重,“工程浩大,由工部将作监大匠亲自主持,尽取帝国良材,仿三代宫阙之制,融大秦风骨之雄!预计至今年岁末,当可竣工开院!”

他描绘着博物院的宏伟蓝图:

“博物院,非止于藏宝,更在于昭示!其内设分馆若干:‘历代遗珍馆’,陈列虞、夏、商、周传世礼器、青铜重宝,彰显华夏源流!”

“‘列国风华馆’,汇聚齐楚燕韩赵魏秦统一前之列国文物精华,铭记历史轨迹!”

“‘大秦龙兴馆’,供奉帝国历代先王及始皇帝陛下之御用之物、征战重器,昭示大秦一统之伟业!”

“‘百工新纪元馆’,则陈列陛下新政以来,工部、学院所创之非涉密器物原型!自第一架改良织机,至飞雷神炮模型;自原始水泥块,至最新合金样品;自铅笔、纸张,至蒸汽机之精密图纸副本……林林总总,如实记录帝国革新之步步足迹!更预留广阔展区,以待未来之无尽辉煌!”

叔孙通的声音充满了教育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