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115章 吏治清明开盛世

第115章 吏治清明开盛世(1 / 2)

麒麟殿内,刑部所织就的律法巨网带来的磐石般的安定感尚未沉淀,那“皆有法可依”、“再无谋逆”的宣告仍在群臣心头回荡。扶苏的目光,如同拨开云雾的朝阳,缓缓移向文官班列中一位气质儒雅、眉宇间却沉淀着深沉智慧与不易察觉疲惫的官员身上。

礼部尚书,杜赫。

这位曾追随扶苏于北境风雪之中,以智谋襄助其定鼎咸阳的心腹重臣,如今身着深绯官袍,肩负帝国官员选拔、考核、升降的千斤重担——吏部!帝国新政能否深入骨髓,万民福祉能否落到实处,皆系于吏治是否清明!杜赫的面容比之当年在北地时清减了几分,鬓角亦添了霜色,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锐利,只是深处藏着一丝如履薄冰的凝重。见帝王目光投来,他整肃衣冠,沉稳出列,步伐从容,却自有一股千钧重担在肩的沉凝之气。

“臣!吏部尚书杜赫!启奏陛下!”

杜赫的声音清朗而平和,如同山涧溪流,带着一种历经世事沉淀后的从容,与冯劫的冷硬、程邈的激昂皆不相同。这声音瞬间将殿内肃穆的注意力,引向了帝国运转最核心的环节——人。

“始平二年,吏部上下,谨遵陛下‘选贤任能’、‘吏治清明’之圣训,于帝国官员铨选、考课、升降、监察诸事,夙夜匪懈,唯恐有负陛下重托,有伤新政根基!”他的开场白,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吏治乃百政之基,臣深知,陛下新政之伟力,非止于诏令律法,更在于万千官吏能否如臂使指,将圣意化为惠及万民之实!吏部之责,重于泰山!”

他首先指向了帝国官员队伍新鲜血液的来源——科举与人才储备:

“托陛下洪福,去岁春闱大比,英才辈出!皇家学院政治学院亦如期输送大批经世致用之才!”杜赫的语气带着一种丰收的欣慰,“吏部得此充裕之才俊储备,方能从容布局,优中选优!然,选官非易事,吏部绝不敢以才取人而轻忽其能!”

他的声音转肃,透出严苛的选拔标准:

“吏部会同三省六部及皇家学院相关分院,依据各部司所需及地方治理之实际,共同制定了详尽之考校标准!新任官员,无论科举出身,亦或学院培养,皆需经此标准严格筛选!”

“考校非止于经义文章,更重实务!通农事者,试其劝课农桑之策;擅工学者,验其器械营造修缮之能;明律法者,察其断案析狱之明;长于经济者,考其货殖流通之方!”杜赫目光扫过殿内各部主官,带着协同之意,“此乃吏部与诸部司通力合作之果,务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他特别强调了基层的重要性,声音加重:

“尤重者,乃基层郡县、乡亭官吏之选拔任用!新政之根,深植于乡野!吏部严令,凡新任官员,除特殊专才外,必先下放郡县,亲历民情,从基层佐吏做起!其任命,非仅凭考校分数,更重其于基层任上之实际表现、百姓风评!务使新政之阳光,穿透重重官僚,真正普照至帝国最微小之单元!”

殿内地方出身的官员无不暗暗颔首。吏部此举,深得新政推行之精髓,基层稳,则天下安。

杜赫的汇报转向了维系官员队伍活力的关键——考课制度革新:

“其二,官员考课,乃吏治生命线!旧制重资历、轻实绩之积弊,吏部深以为戒!”杜赫的声音带着革新的锐气,“始平二年,吏部全面革新考课之法!”

“核心在于‘德、能、勤、绩、廉’五字真言!德为首,考其忠君爱国、廉洁奉公之心;能为基,察其处理政务、解决难题之能;勤为本,观其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之态;绩为要,核其治理地方、推行新政、惠及民生之实绩;廉为底,查其身家是否清白,有无贪渎不法!”

“尤为革新者,”杜赫提高了声调,“吏部大幅加重‘政绩’与‘民生’在考课中之权重!郡守县令,其辖内人口、田亩是否增产?新式农具、良种推广几何?商税是否增收?道路水利是否兴修?蒙学入学孩童是否增加?百姓诉讼是否减少?仓廪是否充实?此等关乎国计民生之硬指标,皆量化纳入考课!”

他补充了更具开创性的举措:

“更辅以‘百姓风评’!吏部考功司官员及地方风宪巡查,于考课期间,必暗访民间,倾听乡野老农、市井商贾对父母官之评价!虽不为主,但却为重要参考!使为官者,非仅对上负责,更需心中有民!”

最后,他点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的关键制度:

“臣观陛下划分军区、设立司令之举,深谙权力需流动、制衡之理!吏部亦效此策,拟定新规:凡帝国县级及以上主政官员,任期五年为一届,届满,原则上必须轮调他处任职!特殊情形需留任者,须经吏部严审,报陛下御准!此‘五年轮调’之制,意在打破官员久任一地可能形成之盘根错节,杜绝因循守旧、惰政怠政乃至滋生腐败之土壤!”

“德能勤绩廉”、“量化政绩”、“百姓风评”、“五年轮调”!杜赫所描绘的考课体系,其严密、务实与创新,令殿内群臣耳目一新,不少官员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与鞭策。

杜赫的汇报进入了最具震慑力的环节——监察与惩处:

“其三,吏治清明,非仅靠选任与考课,更需雷霆手段以正纲纪!”杜赫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吏部天官的威严,“始平二年,吏部协同其余五部及黑冰台,抽调帝国各地精干力量,组建‘新政吏治巡查队’!不设常驻,不循旧例,临时成组,以四不两直之方式直赴地方!”

他报出了触目惊心的数字与铁腕手段:

“全年共组织此类突击巡查三十六次!覆盖帝国近半郡县!”

“共查处官吏各类问题计二百零七件!”杜赫目光锐利如刀,“其中,懒政怠政、推诿塞责、尸位素餐者,一百一十四件!此类庸官,已悉数降职或罢黜,永不叙用!”

“政绩观偏差,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者,五十件!已降职留用,以观后效,并责其赔偿地方损失!”

“而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侵吞国帑民财者……”杜赫的声音如同寒冰,“四十三件!此等蠹虫,无论官职大小,吏部已依律从严从速处置!涉事官员,轻者罢官夺爵,抄没家产,流放边陲;重者,已查明罪证,移送刑部及黑冰台,依《大秦律》及《反贪渎特别令》,立斩不赦!其家眷亦受株连!陛下,此四十三颗头颅,便是吏部悬于所有官员头顶之利剑!”

四十三颗人头!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帝国吏治刮骨疗毒的决心!殿内气氛瞬间凝重,不少官员脸色微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杜赫这看似儒雅的外表下,藏着的是毫不留情的铁腕!

杜赫的汇报进入了总结与展望,语气中带着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慨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