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70章 定港口规则,纳劳力促建设

第370章 定港口规则,纳劳力促建设(2 / 2)

“这些土着的潜水本事,比咱们的士兵还厉害。”王木匠看着河狸部的族人憋气潜入水中,将木桩夯进海底,忍不住赞叹,“让他们负责水下工程,事半功倍。”

为了避免族群冲突,天宇特意划分了“劳工区”:华夏工匠住在码头西侧,辅兵营在东侧,土着劳工则在南侧搭起临时棚屋,中间用木栏隔开,只留一个交易区供大家兑换物资。吃饭也分开进行,华夏士兵吃米饭配咸菜,辅兵营和土着劳工则是糙米饭加鱼汤(河狸部每日送来的海鱼),标准虽有差异,却都管饱。

三、工种划分: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港口建设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工种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天宇根据技能特长,将劳动力分成五大类,效率立刻提升了数倍。

技术工:由华夏工匠和少数有技能的荷兰俘虏组成,负责火炮检修、船坞闸门修理、起重机改造等精细活。老工匠刘师傅带着雅克改造起重机,将荷军的木质吊臂换成桉木加铁箍的复合结构,承重能力提升了一倍。“这雅克是个好手,对机械原理门儿清。”刘师傅对天宇说,“给他配两个徒弟,能顶半个工坊。”

重劳力:以荷兰辅兵为主,负责搬运石头、夯实地基、装卸货物。他们身材高大,耐力强,最适合干这些力气活。皮特将搬运队分成十人一组,每组配一个华夏士兵当监工,用“计件制”算报酬——搬一块石头记一分,满十分换一两盐,队伍里再也没人偷懒。

木工与伐木:由土着部落负责。野兔部熟悉丘陵地形,能找到最粗壮的桉树;山雀部擅长攀爬,负责砍伐高处的树干;河狸部则精通木材加工,将圆木削成标准的方柱。卡鲁发明了“水上运木法”,将木材捆成木筏顺流而下,比陆地搬运快了三倍。

守卫与调度:全由华夏士兵担任。码头入口设检查站,士兵们严格核对出入证;仓库周围三步一岗,防止物资失窃;调度室里,军官们根据船只到港时间,提前安排好装卸队伍,避免混乱。

后勤与医疗:萧何亲自负责。他在港口南侧搭起伙房,雇佣了三名会做饭的荷兰辅兵和两名土着妇女,保证每日三餐准时供应;医疗点里,军医们不仅治疗伤病,还教大家喝开水、勤洗手,减少疾病发生——这让习惯了喝生水的荷兰辅兵和土着们很不适应,却不得不遵守,因为“违者扣粮食”。

分工明确后,港口的建设速度肉眼可见地加快。原本预计半个月才能修复的船坞闸门,七天就修好了;计划一个月完成的仓库扩建,二十天就竖起了梁柱;连最难的码头扩建工程,也提前五天完成了五十丈栈桥的铺设。

四、秩序初成:港口的脉搏稳了

试运行半个月后,黑礁湾港口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清晨开港时,船只按登记顺序依次入港,没有争抢;码头上,不同工种的人各司其职,搬运的、记账的、指挥的,忙而不乱;傍晚关港后,各劳工区炊烟升起,偶有笑声传出,曾经的敌对族群,如今能平静地在交易区用盐巴换鱼干。

“规则比想象中管用。”萧何拿着统计册,对天宇说,“这半个月,船只停靠费收入糙米三百石,仓库保管费收入盐巴五十斤;劳工出勤率达到九成,冲突事件只有三起,都按规则罚了款,没人敢再犯。”

更让人惊喜的是合作带来的改变。荷兰辅兵雅克改造的起重机,让装卸效率提升了两倍,被士兵们称为“雅克吊”;河狸部发明的“水下打桩法”,成了港口扩建的标准工艺;连最顽固的土着老妪莎娃,也开始让孙子跟着华夏工匠学认字——因为“会写字能当文书,赚的粮食多”。

汉斯上尉被带到码头“参观”时,看着曾经的俘虏如今穿着统一的号服,有条不紊地工作,而华夏士兵与土着族人笑着交换物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这不可能……他们怎么会合作?”他喃喃自语,仿佛世界观被颠覆。

“因为我们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尊严。”天宇站在他身后,声音平静,“而你们只会掠夺和压迫。”

当月底的薪酬发放时,整个港口洋溢着喜悦。荷兰辅兵们捧着额外奖励的盐巴,盘算着寄回南洋的家;土着劳工们背着糙米,兴高采烈地返回部落;华夏士兵们则领到了新做的军装,精神抖擞。

天宇站在了望台上,看着夕阳下忙碌的港口,手中的《港口管理规则》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那是半个月来的修改建议。他知道,这规则还会继续完善,但至少现在,黑礁湾已经有了自己的秩序。

码头的栈桥上,一艘新到的货船正在卸货,起重机“咯吱”作响,搬运工们喊着号子,文书在一旁认真记录。这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港口强劲的脉搏,宣告着它的新生。而随着秩序的建立和劳动力的整合,黑礁湾正一步步从殖民据点,蜕变成华夏在西海岸的重要枢纽——未来,它将连接起更广阔的海域与内陆,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