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掩护撤离:细节里的专业
“飞鱼号”的任务最为凶险——掩护救生艇撤离。舰长钱彬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却有着远超年龄的冷静。他让水兵们在船身两侧挂满湿棉被,抵御荷军的霰弹,自己则站在船头,用旗语指挥救生艇组成防御阵型。
“跟着我!绕着暗礁走!”钱彬的吼声透过传声筒传遍海面。“飞鱼号”像条泥鳅,在暗礁区灵活穿梭,荷军的炮弹要么被礁石挡住,要么落在浅滩炸起一片泥沙。当最后一艘救生艇安全驶入华夏舰队的掩护范围时,钱彬突然下令“反向冲击”——“飞鱼号”调转船头,用船头的轻型火炮对准了正在撤退的荷军“海牙号”。
这记回马枪打了“海牙号”一个措手不及。两门火炮精准命中对方的帆布,主帆被撕开一个大洞,速度骤降。“飞鱼号”却不恋战,打完就走,借着夜色掩护退回主力舰队,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炷香,干净利落。
周明站在“飞鱼号”的甲板上,看着华夏水兵们的操作,眼眶发热。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当“靖波号”射击时,“镇海号”的水兵们同时敲响了铜钟——这不是信号,而是为了干扰荷军的听觉判断,让他们无法通过炮声定位。这种融入骨子里的战术细节,正是系统训练的成果。
四、胜局已定:素养决定的结局
夜幕降临时,海战已近尾声。荷军“鹿特丹号”在浓烟中缓缓沉没,“阿姆斯特丹号”与“海牙号”带着满身伤痕,狼狈地向黑礁湾逃窜。华夏舰队没有追击——林啸知道,困兽之斗最易受伤,况且首要任务是确保补给物资的安全转移。
“清点伤亡!”林啸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各舰传回的消息令人振奋:“镇海号”轻伤三人,侧舷甲板被弹片划伤;“靖波号”无伤亡,仅帆缆受损;“飞鱼号”一切完好。最珍贵的是,“破浪号”上的五十箱火药和大部分粮食都被救生艇转移出来,损失远小于预期。
“检查炮管冷却情况,补充淡水,准备应对明日可能的报复。”林啸站在舰桥,看着黑礁湾方向的灯火,眼神锐利如鹰。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荷兰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但今夜的海战已经证明:华夏舰队的专业素养,足以在这片海域立足。
甲板上,水兵们正忙着修补帆缆。年轻的炮手小王用锉刀打磨炮口的划痕,他的师傅老郑在一旁指导:“记住这感觉,荷军的炮膛比咱们的粗半寸,射程却近了三十步,下次瞄准就往他们船头前方多算两丈。”这些在实战中总结的经验,将成为未来训练的新教材。
周明走到林啸身边,递上一壶热茶:“林舰长,今天多亏了你们。”林啸接过茶,望着远处救生艇上安然无恙的船员,笑道:“都是自家兄弟,说这些见外了。你记住,在这片海,咱们华夏的船,没人能随便欺负。”
月光洒在海面上,给战船镀上一层银辉。“镇海号”的水兵们唱起了船歌,歌声在夜空中回荡,带着初生的锐气与必胜的信念。黑礁湾的荷军堡垒里,冯·霍恩正对着破损的战舰残骸咆哮,却掩不住眼底的恐惧——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不是一群普通的东方水手,而是一支经过严苛训练、战术精湛的专业舰队。
次日清晨,当朝阳升起时,华夏舰队已护送着救生艇和抢救出的物资,缓缓驶入鹰嘴湾。码头上的士兵们看到归来的战船,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天宇站在栈桥上,看着“镇海号”主桅杆上飘扬的旗帜,嘴角露出微笑。
“首战告捷。”韩信走到他身边,语气中带着欣慰。
“这只是开始。”天宇望着海平线,“告诉林啸,让舰队休整三日,然后封锁黑礁湾。我们要让荷兰人知道,西海岸的规矩,该由我们来定了。”
海风拂过,带着胜利的气息。近海舰队的首次实战,不仅击溃了荷军,更证明了专业素养的力量——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纪律、精准与默契,将成为华夏在这片海域最坚实的底气。而黑礁湾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更大的较量,已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