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大致情报还不够。天宇需要更详细的防御布局图,尤其是火炮的射击死角和栅栏的结构强度。第七日,赵勇带着两名擅长攀爬的队员,再次潜入据点西侧的密林,这次他们带了绳索和微型测量工具。
“西侧栅栏高两丈七尺,木桩间距一尺,底部埋入土中三尺。”小李用卷尺测量着栅栏的影子(直接靠近太危险),根据日光角度推算实际高度,“木桩是普通松木,没有包铁皮,用斧头能劈开。”
他们发现西侧栅栏有一处明显的修补痕迹——约三丈长的栅栏颜色比其他地方新,木桩间距也更宽。赵勇用千里镜观察,发现那里的守卫换岗最频繁,显然是之前被损坏过,防御相对薄弱。
“火炮的射击范围也测出来了。”老王在地图上画着弧线,“东侧的火炮能覆盖整个海湾,西侧的火炮角度受限,只能打到栅栏外三十步,有个三角形的死角,就在那片灌木丛后面。”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水源地。那处小溪从密林流向据点,溪流上有一座简陋的木桥,是荷军取水的必经之路。桥身由两根圆木组成,没有护栏,承重有限——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冲突,毁掉木桥就能切断水源。
“他们的哨兵在水源地只设了一个岗亭,还是临时搭建的茅草棚。”赵勇拍下岗亭的位置,“夜里换岗间隙有一刻钟的空窗期,足够我们摸过去。”
回程时,他们特意绕到据点东侧,确认了荷军的主要防御方向:五门火炮对着海面,码头入口处设有铁制拒马,岸边还埋着不少尖木桩,显然是防备海上进攻。但相对的,东侧的陆地防御却很简单,只有一道低矮的土墙,与西侧的栅栏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把宝全压在海面上了。”小李冷笑道,“没想到我们会从内陆来。”
四、情报汇总:作战计划的依据
第十日清晨,赵勇将整理好的《黑礁湾荷军据点情报》呈给天宇。这份报告厚达五页,包含手绘地图、兵力部署表、武器参数、防御弱点分析,甚至还有士兵换岗时间表,每一项都标注着“观测确认”或“俘虏供述”,严谨得像一本军事教材。
天宇逐页翻看,手指在“西侧薄弱栅栏”“水源地木桥”“火炮射击死角”等标记处反复摩挲。韩信、萧何等人围在旁边,脸上的表情从凝重逐渐转为了然。
“兵力312人,正规军200人,雇佣军112人。”韩信分析道,“正规军战斗力强,但雇佣军是软肋,尤其是那些南洋水手,据说与荷兰人矛盾很深。”
“10门轻型火炮,射程一里,对我们的佛郎机炮构不成优势。”负责炮兵的将领补充,“他们的火药储备只有三次战斗量,耗不起持久战。”
萧何更关注后勤:“补给船十天后到,这是个关键节点。如果能在补给船抵达前拿下据点,就能截获他们的粮食和弹药。”
天宇将手指落在地图上的西侧栅栏:“这里是突破口。赵勇说木桩是松木,能劈开,而且有修补过的薄弱段。派五百精兵,夜里从这里突入,先控制火药库和水源,再分兵包抄。”
他又指向东侧的土墙:“同时派一百人从东侧佯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以为我们要从海上进攻,没想到我们主攻内陆。”
“切断水源是关键。”韩信点头,“荷军没有储备,一旦断水,不出三日就会崩溃。可以先派小队毁掉木桥,再主力进攻。”
赵勇补充道:“俘虏说汉斯上尉住在东侧的指挥帐,那里防卫最严,但离火药库最近。如果能打掉指挥中枢,敌军会陷入混乱。”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一份基于情报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型:
1. 时间:九日后深夜(补给船抵达前一日)。
2. 兵力:五百主力步兵,一百佯攻部队,五十斥候负责切断水源。
3. 路线:主力从西侧薄弱栅栏突入,佯攻部队从东侧土墙吸引火力。
4. 关键目标:优先控制火药库、水源地、指挥帐。
5. 备用方案:若突袭受阻,转为围困,断水断粮,等待敌军投降。
当日午后,俘虏被押到华夏营地。天宇亲自审问,确认了补给船的航线和汉斯上尉的指挥习惯——他每晚亥时会去火药库检查,这个时间点防御最集中,却也最容易被一锅端。
夕阳西下时,赵勇站在了望塔上,望着黑礁湾的方向。那里的荷军还在饮酒作乐,丝毫不知他们的防御弱点已被摸得一清二楚。而华夏的士兵们,已开始擦拭兵器,检查火药,一场针对黑礁湾的风暴正在酝酿。
“这情报,够他们喝一壶的。”赵勇握紧了腰间的刀,刀鞘上的铜环在余晖中闪着光。他知道,详细的情报只是胜利的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但至少现在,他们已经占据了信息的主动权——而这,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营地的灯火次第亮起,作战地图前,天宇与将领们还在最后核对细节。黑礁湾的每一处防御、每一个弱点,都已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化作即将出鞘的利剑,等待着九日后的深夜,给荷军据点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