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腐殖土占比60%,适合种植稻、麦、棉花;
- 水源:溪流、湖泊、泉眼,日供水量足够万人使用;
- 野生资源:可食用野菜12种、野果8种,林间有野兔、袋鼠等猎物。
“有这些资源,别说建个据点,就算长期驻守都没问题!”赵勇合上记录本,语气中充满了底气。韩信望着夕阳下的丘陵与湖泊,心中已有了规划:“码头建在海湾西侧,营地设在沙丘后面,炼铁炉靠近铁矿,农田就开在湖边的空地上……”
三、土着探查:排除隐患的审慎
在资源探查的同时,赵勇带领的斥候小队始终留意着土着的动向。他们循着之前发现的篝火堆与刻痕,往内陆探查了约十里地,终于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土着部落的踪迹。
这是一个小型部落,约有三十多人,住在用树枝与茅草搭建的棚屋里。部落的人皮肤呈深褐色,身材高大,披着袋鼠皮制成的披风,孩子们赤着脚在空地上追逐嬉戏。他们的武器很简陋,只有几根削尖的木矛与石斧,没有看到弓箭或金属兵器。
“看他们的图腾!”赵勇指着部落中央的木柱,上面刻着“太阳与鱼”的图案,“和卡鲁部落的图腾风格相似,但更原始,应该是友好部落。”队员们躲在灌木丛后观察了半个时辰,发现部落的人正在制作渔网,准备去湖边捕鱼,没有任何敌意。
往南走了约八里地,他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更小,只有二十多人,住在洞穴里,洞口堆着不少兽骨,其中有几具看起来像是大型动物的遗骸。“这个部落可能以狩猎为生,”赵勇低声道,“注意他们的石斧,刃口很锋利,说明狩猎技巧不错。”
但这个部落同样没有表现出敌意。当一名年轻的土着发现他们时,只是好奇地打量了片刻,便转身跑进洞穴,很快带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老者手里拄着一根镶嵌着贝壳的拐杖,对着他们的方向行了个简单的礼,然后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通行。
“这两个部落都没有大规模武装,也没有敌意。”赵勇在汇报时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原始,主要靠捕鱼和狩猎为生,对我们构不成威胁。但为了保险,我在部落周边做了标记,提醒后续部队不要轻易靠近他们的领地。”
韩信听完汇报,沉思片刻道:“派两个懂土着语的通事过来,先试着接触,赠予些铁器和布料,看看他们的反应。记住,宁肯慢一点,也不能引发冲突。”他深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稳定的外部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四、敲定据点:远程确认的决断
勘探队的勘察结果通过信鸽传回华夏城时,天宇正在查看西澳的资源分布图。信纸上的字迹虽有些潦草,却条理清晰:地形适合建营、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土着友好。他将信纸与勘探队的海图对照,手指在“鹰嘴湾”的位置重重一点。
“李文书,给韩信回信。”天宇对身旁的文书说,“批准将鹰嘴湾定为最终登陆点,按计划卸载物资,搭建营地。提醒他,先修防御工事,再建生活区,务必步步为营。”
李文书提笔疾书,很快将回信写好,装入密封的竹筒,交给信鸽饲养员。当信鸽扑棱棱飞向天空时,天宇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海平面,仿佛能看到舰队在鹰嘴湾忙碌的景象。他知道,这一步棋落定,华夏城在澳洲西海岸的根基就算真正扎下了。
鹰嘴湾的登陆点上,韩信收到回信后,立刻下令舰队开始卸载物资。五艘主力舰依次靠岸,跳板搭稳后,士兵们与工匠们组成人墙,将粮袋、军械、工具传递上岸。水手们操控着简易的滑轮装置,将沉重的投石机与火炮吊下船,稳稳地放在沙滩上。
“先搭三座了望塔!”韩信指着沙丘、湖边与铁矿附近,“每座塔上安排十名哨兵,日夜值守!”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用带来的木料搭建塔架,动作麻利得如同搭积木。士兵们则在营地外围挖掘壕沟,沟里埋上削尖的木桩——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防御措施。
夕阳西下时,第一座营帐在沙丘后面立了起来。帆布在暮色中透出温暖的灯光,炊烟从临时搭建的灶台升起,带着米饭的香气。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望着远处海面上归航的小艇,脸上露出了踏实的笑容。
王海站在刚搭好的码头边,看着水手们加固木桩。他对走来的韩信说:“今晚涨潮时,就能把所有物资卸完。明天一早,就能开始建永久码头了。”韩信点点头,望着星空下的营地:“等码头建好,华夏城的补给就能源源不断地运来,咱在这澳洲西海岸,就算真正站稳脚跟了。”
夜色渐浓,鹰嘴湾的营地亮起了点点灯火,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远处的森林里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叫,近处的海浪拍打着沙滩,发出温柔的声响。这片陌生的土地,因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华夏人,开始有了新的生机。
而在灯火深处,韩信与王海正对着地图商议明日的计划:哪里开垦农田,哪里修建铁匠炉,哪里设置哨卡……每一个决定都经过审慎的考量,为的是让这片登陆点真正成为华夏城西征的桥头堡,成为通往更广阔未来的起点。
澳洲西海岸的第一夜,在忙碌与期待中悄然流逝。当次日的朝阳再次升起时,一场新的建设热潮,将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