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岚港的码头上,十艘运输船正被粮食袋压得吃水线下沉了半尺。萧何站在跳板旁,拿着账本逐箱核对:“糙米一万石、压缩干粮五千石、腌肉三千斤……”他每念一项,身后的吏员就在竹简上画一道,清脆的竹片声与海浪拍岸声交织在一起,透着几分紧张的忙碌。
天宇站在“破浪号”的甲板上,望着堆成小山的物资,眉头微蹙。三日前,王海提交的“远航补给测算表”还摊在案头——舰队往返西澳需三十日,五百名水手与三百名士兵每日需消耗粮食八十石、淡水二十桶,加上兵器损耗、药品储备,仅靠船载物资根本无法支撑。更棘手的是,澳洲南岸海域多暗礁,若遇风暴延误航程,后果不堪设想。
“萧何,”天宇转身看向正在核账的后勤主官,“按现有船载量,最多只能带十五日的粮草,剩下的缺口怎么办?”
萧何放下账本,擦了擦额头的汗:“城主,属下算了三种方案:一是减少随船士兵,能省出三成粮草,但会削弱登陆战力;二是缩短航程,中途不做停留,可风险太大,万一遇着逆风……”
“都不行。”天宇打断他,目光投向海图上标注的一座无名岛屿,“勘探队传回的图上说,这片海域有座无人岛,淡水充沛,适合停泊。咱们就在那里建个中途补给点。”
王海凑过来,指着海图上的岛屿位置:“城主说得是,此岛位于华夏城与西澳航线的中点,涨潮时能停大船,岛上还有天然泉眼。属下派人查过,岛上无土着,只有些海鸟,适合建临时据点。”
三人当即定下方案:派五千后勤工匠先行登岛,五日之内建起储粮仓库、淡水井与防御工事;囤积三万石粮草、千桶淡水及足量药品;留百名士兵驻守,确保补给线安全。同时,王海负责规划备用航线,每条航线都标注避风海湾与备选补给点,以防不测。
一、五日筑城:荒岛变据点
三日后,载着五千工匠的运输船队抵达无名岛。这座岛屿呈月牙形,周长约十里,中部有座低矮的丘陵,勘探队标记的泉眼就在丘陵下,汩汩清泉汇成了一片小湖。工匠们登岛时,海鸟被惊得漫天飞,沙滩上还留着海龟产的卵。
“按图纸分工!”带队的工头赵强举起 beprt(蓝图),图纸上早已规划好据点布局:码头建在月牙湾的西侧,避风浪;仓库区设在丘陵背风处,防雨水;驻军区靠着泉眼,取水方便;防御工事则沿丘陵顶部修筑,用石块垒成胸墙,能俯瞰全岛。
五千工匠分成五队,各司其职:
- 一队伐树造船板,岛上的桉树坚硬耐腐,是天然的建材;
- 二队挖掘淡水井,在泉眼周围拓挖沉淀池,用细沙过滤杂质;
- 三队搬运石块,沿着丘陵顶部垒砌防御胸墙;
- 四队搭建仓库,用船板拼出十座高约三丈的粮仓,底部垫着石块防潮;
- 五队开垦临时菜地,撒上从华夏城带来的蔬菜种子,能补充些新鲜菜蔬。
岛上的日子忙碌而有序。工匠们天不亮就起身,借着晨光伐木、搬石,直到暮色四合才歇工。赵强带着几个老工匠每日巡查进度,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仓库的梁柱间距太宽,就加两根斜撑;水井的过滤层太浅,就再加三尺细沙;防御胸墙的高度不够,就再垒三层石块。
第三日傍晚,一场暴雨突袭,刚搭好的仓库顶有些漏雨。工匠们披着蓑衣抢修,用桐油浸泡过的麻布盖住缝隙,又在屋顶加铺了一层棕榈叶。赵强站在雨里指挥,嗓子喊得沙哑:“今晚必须修好,粮食受潮就完了!”
五日后,当王海带着巡逻队登岛时,眼前的景象已与荒岛截然不同:月牙湾的码头用木桩加固,能停靠五艘大船;十座粮仓整齐排列,门口贴着封条,上面写着“糙米五千石”“盐巴三百斤”等字样;泉眼旁挖了三眼深井,井边的石碑刻着“每日出水量约五十桶”;丘陵顶部的防御胸墙蜿蜒如带,胸墙后架着两架投石机,百名驻守士兵正举着弩箭巡逻。
“赵工头,辛苦了。”王海拍着赵强的肩膀,看着仓库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粮袋,满意地点头,“这进度,比预期快了一天。”
赵强抹了把汗,指着菜地:“再过十日,青菜就能吃了。驻守的弟兄们不用光啃干粮。”
二、三线并行:航线有备份
就在工匠们筑建补给点时,王海带着导航队完成了三条备用航线的勘探。他将航线图铺在“破浪号”的甲板上,用朱砂笔标出关键节点:
“主航线走A线,顺洋流最快,十五日可达,但需经过两处暗礁区;b线绕开暗礁,多走二日,适合新手船队;c线贴着澳洲北岸,能借季风加速,却要经过猎头族活动的海域,非万不得已不用。”
每条航线旁都附着详细的“补给手册”:
- A线中途有两处避风湾,第一处湾内有淡水溪,可补充少量淡水;第二处是片沙滩,适合临时停靠修补船只。
- b线经过一座火山岛,岛上虽无淡水,却有硫磺矿,可采集些备用(硫磺是制火药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