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41章 贸易拓展,远及重洋

第341章 贸易拓展,远及重洋(1 / 2)

清晨的青岚港,朝阳为停泊的商船镀上一层金辉。码头的吊臂“咯吱”作响,将最后一批棉布装上“华夏一号”——这艘由中西工匠共同打造的三桅帆船,即将开启它的首次远航。船身两侧,“华夏商队”的旗帜与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徽章并排悬挂,帆布上用红漆写着三种文字:汉语、马来语、拉丁语,宣告着它将驶向更远的海域。

胡商站在跳板上,最后检查着货舱清单:“五百匹提花棉布,三百件瓷器,一百箱茶叶……都齐了。”他转身拍了拍船长的肩膀,这位曾在欧洲商船服役的葡萄牙人笑着比划:“放心,沿着季风走,三个月就能到马六甲,那里的商人会把货分到爪哇、暹罗,甚至更远的欧洲。”

码头上,天宇望着整装待发的船队,手里攥着一封写给马六甲总督的通商信函。“这不仅是一趟贸易,更是一次宣告。”他对身边的商队管事说,“让世界知道,华夏城的货物,和我们的人一样,经得起风浪。”

一、商船扬帆,打通南洋航道

“华夏一号”的首航并不顺利。驶出青岚港不过十日,就遇上了海盗。三艘挂着骷髅旗的快船从雾中冲出,甲板上的海盗举着弯刀呐喊。船长却不慌不忙,下令升起“华夏商队”的旗帜,同时让水手转动船舷的炮座——这是刘师傅按西洋图纸改良的旋转炮台,能快速瞄准不同方向。

“鸣炮示警!”随着船长一声令下,两发空弹呼啸着掠过海盗船的桅杆。海盗们愣了愣,他们打劫过无数商船,却从没见过这样的“货船”竟装着炮。更让他们意外的是,商船上的护卫不仅有手持火枪的华夏士兵,还有几个皮肤黝黑的土着弓箭手,他们的箭法精准得能射穿船帆的绳索。

“是华夏城的船!”有海盗认出了旗帜,去年他们抢过一艘华夏的近海货船,结果被追得三天三夜不敢靠岸。领头的海盗打了个呼哨,竟调转船头跑了。

胡商站在甲板上,看着海盗逃窜的背影,对护卫队长笑道:“以前跑商靠运气,现在靠实力——这船,这炮,这护卫,比任何通行证都管用。”

船队在马六甲靠岸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地商人围着华夏的棉布啧啧称奇:“这花纹比印度的细布还精致,颜色却更鲜亮!”当他们看到瓷器上既有传统的青花缠枝纹,又有迎合南洋审美的热带花卉图案时,更是争相预订。

“这些瓷器,要送到欧洲去!”一个荷兰商人捧着描金瓷盘,眼睛发亮,“那里的贵族会为它疯狂的!”他当场签下合同,用香料和胡椒交换,还承诺帮忙打通欧洲的销路。

回程时,“华夏一号”的货舱装得更满:南洋的橡胶、胡椒、象牙,印度的棉花,甚至还有欧洲的钟表、望远镜和几本关于航海术的书籍。船长指着一本羊皮封面的书说:“这是最新的《海图集》,有了它,我们能走更远的航线。”

二、货通四海,华夏商品誉满重洋

贸易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潮水般不可阻挡。短短半年,华夏城就组建了五支远洋船队,每艘船都配备了旋转炮台和经验丰富的混合船员——华夏的舵手熟悉季风,西洋的领航员擅长看星象,土着的水手则水性极佳,能在船遇礁时潜水抢修。

华夏的棉布成了最抢手的商品。陈大娘带着织坊改良的“双面提花布”,一面是华夏的“福”字纹样,一面是南洋的椰树图案,在马六甲的集市上,一匹布能换两匹当地的粗麻布。有位暹罗王妃特意派人来订做,要求用金线在布上绣上自己的肖像,织坊的女工们研究了西洋油画的光影技法,竟真的绣了出来,引得整个暹罗王室惊叹不已。

瓷器工坊的创新更让人叫绝。工匠们不仅仿制欧洲的“代尔夫特蓝陶”,还在瓷胎里加了从南洋带回的石英砂,让瓷器更坚硬,即使从桌上摔下来也不易碎。这种“摔不碎的瓷器”在欧洲成了奢侈品,法国国王甚至派人来订制,要求在瓷盘上画凡尔赛宫的景象。

茶叶的销路也越来越广。天宇让人在包装上印上喝茶的好处,用汉语、拉丁语、阿拉伯语三种文字标注,还附赠了简易的冲泡说明。在波斯的集市上,华夏的茉莉花茶成了待客的珍品,有商人说:“喝了这茶,连呼吸都是香的。”

更意外的是铁器的畅销。刘师傅改良的“防锈铁锅”,用混合了油脂的黏土涂层处理过,不易生锈,在潮湿的南洋极受欢迎。爪哇的渔民买回去,说“煮鱼时不粘锅,比铜锅还好用”;非洲的部落则用它来熬制草药,说“传热快,药效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