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39章 防御升级,固若金汤

第339章 防御升级,固若金汤(1 / 2)

秋意渐浓,华夏城的工地上却热气腾腾。王贵踩着木梯爬上城墙,手里的墨斗垂着线,在斑驳的城砖上弹出一道笔直的黑线。“从这里往上,再砌三层砖,箭楼的高度得再抬丈许,才能望得见十里外的岔路口。”他对着楼下仰头观望的工匠们喊道,声音被风卷着散开,混着夯土的号子声撞在城墙上,又弹回来,像在给忙碌的节奏打拍子。

牛皋扛着一把锃亮的铁锨,大步从城门洞穿过,铁锨上的寒光映得他黝黑的脸庞发亮。“西城墙外的壕沟挖得咋样了?”他冲着正在挥汗如雨的民夫们扬声问,脚下的石板路被往来的独轮车碾得“吱呀”作响,车斗里满载的青石砖碰撞着,发出沉闷的轰鸣。

“牛将军,沟深已够六尺,就是底下全是硬土,镢头下去只冒火星!”一个光着膀子的民夫直起腰,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抹了把脸,汗珠顺着他古铜色的脊背往下淌,在地上砸出一小片湿痕。

牛皋走到壕沟边,探头看了看,土坡上的夯痕整齐如削。“硬土好!省得汛期塌了沟壁。”他拍了拍民夫的肩膀,铁锨往地上一顿,“去,把那几筐生石灰搬来,和着水浇下去,泡软了再挖!”

这是华夏城防御升级工程的第三个月。自打上次击退来犯的流寇后,天宇就召集众人商议:“防患于未然,才是长久之计。城墙是死的,人是活的,得让城防既扛得住硬攻,又传得快消息。”于是,一场席卷整个自治区域的防御改造,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一、城墙如铁,炮台林立

华夏城的主城墙已有数十年历史,砖石间的灰浆早已风化,有些地段的城砖甚至松动得能塞进手指。王贵带着工匠们先从这里下手,他们将松动的城砖一块块撬下来,露出里面夯实的夯土,再分层泼上糯米灰浆——这种用糯米、石灰、黄沙按比例调成的“古代混凝土”,凝固后坚硬如石,是老辈工匠传下来的秘方。

“每块新砖都得泡透了水再砌,”王贵拿着木槌敲了敲刚砌好的墙段,砖面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听见没?得是这声儿,才叫扎实!”他要求城墙顶部拓宽三尺,外侧加砌两尺高的垛口,垛口上预留的箭孔呈外窄内宽的漏斗形,既能方便射箭,又能减少被敌人箭矢射中的风险。

更显眼的变化是城墙上新增的炮台。牛皋带着铁匠营的伙计们,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上方各筑了一座半月形炮台,炮台边缘围着半人高的胸墙,中间架着新铸的青铜炮。这些炮是根据天宇画的图纸改良的,炮身比传统铁炮短了半截,却更轻便,填装速度也快了一倍。

“试试这炮的准头!”牛皋让人推着一辆装满沙土的木车,在城外百丈处做靶。他亲自填装火药,用浸了油的布条塞紧炮口,再将引信凑到火折子上。“都躲开些!”随着他一声喝,引信“滋滋”燃烧,众人捂着耳朵后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炮口喷出一团浓烟,远处的木车瞬间被炸开,沙土漫天飞扬。

“好!”城墙上爆发出喝彩声。牛皋叉着腰大笑:“就这力道,来多少流寇都得给咱轰回去!”

除了主城墙,自治区域内的几座堡垒也同步升级。离华夏城最近的黑风堡,原本只是个简陋的土围子,如今被改造成了砖石结构,堡内挖了蓄水池和粮窖,足够百人坚守三月。王贵还让人在堡垒四周挖了环城壕沟,沟里引了活水,沟沿上密密麻麻地插着削尖的木刺,木刺上还涂了桐油,既防腐又能增加杀伤力。

二、箭楼连缀,烽燧传讯

“东边的望楼得再高些!”天宇站在刚封顶的东箭楼上,举着望远镜眺望。这箭楼有三层高,底层是实心基座,中层是可供十名弓箭手驻守的箭室,顶层则是了望台,四周装着可以推拉的木窗,视野毫无遮挡。

王贵正在核对图纸:“按您的意思,从华夏城到黑风堡,再到最远的青石隘口,一共要建十二座这样的箭楼,每隔五里一座,正好能互相望见。”他指着图纸上的红点,“每座箭楼配八个哨兵,四个守白天,四个守夜,轮班盯着。”

更巧妙的是箭楼之间的信号系统。天宇让人特制了三种信号旗:红色代表“有敌军来犯”,黄色代表“需要支援”,绿色代表“平安无事”。白天用旗帜传递消息,旗杆顶端的滑轮能快速升降旗帜,配合不同的挥舞节奏,还能表示敌军数量——比如连续挥舞三次红旗,代表敌军超过百人。

到了晚上,旗帜看不见了,就用烽火和灯笼。箭楼顶层备着干燥的狼粪,点燃后冒出的浓烟白天也能看见;夜里则用灯笼,两盏红灯笼并排升起,代表有小规模敌人;三盏灯笼呈三角形悬挂,说明敌人数量众多。

“试试传个信号!”天宇提议。他让东箭楼升起绿色旗帜,对面五里外的箭楼很快也升起了绿色旗帜,紧接着下一座箭楼也有了回应,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平安信号就传到了最远处的青石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