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技术的进步,让华夏城的铁器质量突飞猛进。农具坊打出来的犁头,能连续用三年不卷刃;马具坊做的马蹄铁,钉在马掌上,跑上百里路都不掉;连普通的菜刀,都比以前锋利,能一刀劈开铁皮。
三、纺织革新,锦绣添花
织布坊里,新安装的“飞梭织机”正飞快地运转。以前织一匹布要两个人配合,现在一个人踩着踏板,飞梭就能自动来回穿梭,效率提高了一倍。织女们一边织布,一边哼着小曲:“飞梭快,飞梭忙,织出布匹做衣裳;红的花,绿的叶,华夏城的布最漂亮。”
这织机是陈大娘带着工匠们,仿照西洋图纸改良的。她们在飞梭上装了小轮子,减少摩擦;在踏板上安了弹簧,踩起来更省力。最妙的是,她们还学会了“提花”技术,在布上织出稻穗、界碑、凤凰等图案,殖民商人见了,都抢着要,说能卖个好价钱。
“以前咱的布只能做粗衣,现在能跟丝绸比了。”陈大娘抚摸着一匹织着凤凰图案的棉布,“上次有个红毛商人,想用两箱西药换这布,我没换,等着换更好的火器图纸。”
染坊也有了新法子。以前染布靠植物染料,颜色单调还容易褪色,现在工匠们从殖民商人那里换来“洋靛”,染出的蓝色鲜亮持久,还能调出紫、绿、黄等多种颜色。有个染匠试着把洋靛和本地的茜草混合,染出一种“青黛色”,做成军服,既耐脏又威风,士兵们都爱穿。
“这染布的水,以前直接倒掉,现在能回收再用。”染匠老王指着沉淀池,“里面加了石灰,能把染料渣沉淀下来,既省料又干净,这都是从那本西洋《化学入门》上学的。”
四、技艺融合,声名远播
工坊升级带来的变化,很快传到了殖民据点。有个英国商人来华夏城,看到水力锻锤、飞梭织机,还有新造的骑枪,惊得合不拢嘴:“你们……你们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造出这么好的东西?”
天宇笑着带他参观工坊,指着那些西洋书籍:“好东西不分东方西方,只要有用,咱就学。但学不是照搬,得改成适合咱用的。”
商人看着工匠们一边用算盘算账,一边用卡尺量尺寸,一边用传统的淬火法,一边用西洋的镗孔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种融合……太神奇了!我要订一千匹提花布,一百支骑枪,用最好的西药和火器弹药来换!”
贸易越来越红火。华夏城的棉布、铁器、瓷器,因为质量好、价格公道,在殖民据点成了抢手货;换来的西药、火器、技术书籍,又反过来促进工坊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有次天宇去青岚港,看到码头上堆着小山似的货物,装卸工们喊着号子,脸上都带着笑,心里格外踏实。
“工坊强了,咱的腰杆才能硬。”天宇对刘师傅、陈大娘们说,“以后还要建更大的工坊,学更多的技术,不光要满足自己用,还要让华夏城的东西,走遍天下都有名!”
工匠们听了,干劲更足了。铁匠铺的锤声响到深夜,织布坊的灯火亮到天明,连孩子们都跑到工坊外,看着那些转动的机器,眼里闪着好奇的光。
夕阳西下,工坊区的烟囱披上了金辉。刘师傅把新造的骑枪架在墙上,枪身映着晚霞,像一道沉默的闪电;陈大娘收起最后一匹提花布,上面的凤凰图案在暮色中仿佛活了过来,展翅欲飞。
天宇站在工坊区的高台上,看着这一切,知道工坊升级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心的凝聚——当工匠们用自己的双手,造出比西洋货更好的东西时,那份自豪与自信,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
技艺精进的路还很长,但华夏城的工匠们,已经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他们用锤子敲打出未来,用织梭编织出希望,让华夏城在贸易的浪潮中,既不迷失自己,又能乘风破浪,驶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