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29章 农业革新,粮产丰饶

第329章 农业革新,粮产丰饶(2 / 2)

三、农具改良,省力高效

“以前割麦割得腰直不起来,插稻插得手指头肿成胡萝卜。”这是农妇们常念叨的苦。天宇看着她们弯腰弓背的样子,让人把铁匠铺改成了“农具坊”,琢磨着改良农具。

铁匠李师傅起初不待见:“祖上传下来的镰刀、锄头,好用得很!改啥改?”天宇不恼,给他画了张图:“你看,把镰刀的柄改弯点,割麦时不用弯腰;锄头加个木托,能把胳膊肘架在上面,省力气。”李师傅半信半疑地打了一把,第二天扛着去田里试,回来时直拍大腿:“娘嘞!这弯柄镰割麦,一天能多割两亩!胳膊还不酸!”

农具坊里很快忙得热火朝天:弯柄镰、带托锄、三齿耙(比传统耙多了一个齿,搂草更干净)、点播器(一人推着走,能同时挖穴、下种、盖土,比人工点播快三倍)……最受欢迎的是“龙骨水车”,以前五个人踩一天才能浇一亩地,现在两个人摇着龙骨,水“哗哗”地流进田里,一天能浇五亩。

王婶子踩着龙骨水车,脚不沾泥,还能跟旁边的人唠嗑:“这玩意儿真中!以前浇地跟打仗似的,现在跟玩似的!”她儿媳妇更乐:“娘,你看我这手,再也不用泡在水里插秧了——用天宇公子弄的‘秧马’,坐在上面插秧,腰不酸腿不疼!”

秧马是块弧形木板,底下滑溜溜的,坐在上面能在秧田里滑动,不用弯腰,手里的秧苗随手就能插进泥里。女人们都爱用,说比坐花轿还舒服。

四、粮丰民安,人心更稳

秋收时节,华夏城的打谷场成了金色的海洋。脱粒机“嗡嗡”地转着,谷粒像瀑布似的涌进麻袋;孩子们在谷堆上打滚,手里攥着烤得香喷喷的粟米饼;老农们蹲在谷堆边,用手掂着麻袋,嘴里念叨着“够吃了,够吃了,明年还能给娃攒点学费”。

粮仓堆得满满当当,天宇让人在每个村设了“公仓”,存够全村半年的口粮,剩下的按户分,还能拿到集市上换布、换农具。以前集市上买布要拿粮食换,现在粮多了,布价都降了,农妇们终于能给娃做件新棉袄,不用再打补丁了。

军队的伙房也变了样,每天能喝上小米粥,中午加个粟米窝窝,偶尔还能炖锅豆子汤。士兵们训练更有劲了,都说:“肚子里有粮,手里的刀都握得更稳!”

有外村人来投奔,说:“听说华夏城的田能长出金子,来了就能吃饱饭?”守城门的士兵笑着指了指田里的金穗稻:“不是金子,胜似金子!来干活就有饭吃,还能学新法子种地!”

天宇站在粮仓顶上,看着远处田里忙碌的身影、晒谷场上的欢笑声,突然想起刚来时,有人说“这片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如今,仓廪实,民心定,连风里都飘着麦香。他知道,农业革新播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当百姓们再也不用为吃饱饭发愁时,这片土地上的人,才真正拧成了一股绳,谁也拆不散。

夜色渐浓,打谷场的火把亮了起来,民夫们围着篝火唱歌,歌词是新编的:“金穗稻,弯弯腰,渠水流,乐淘淘;新镰刀,快又巧,粮仓满,民心牢……”歌声飘得很远,像在告诉所有人:华夏城的好日子,才刚开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