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29章 农业革新,粮产丰饶

第329章 农业革新,粮产丰饶(1 / 2)

初秋的晨光刚漫过青黛色的山岗,华夏城的农田里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天宇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沉甸甸的稻穗,金黄的谷粒饱满得快要胀破外壳——这是新引入的“金穗稻”,穗长比本地稻种多出近三寸,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

“照这势头,今年亩产至少能多收两石!”老农周伯用粗糙的手掌抚过稻穗,指腹蹭过饱满的谷粒,眼眶突然红了,“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么能结的稻子。”

一、良种落地,破土生金

年初时,天宇带着商队远访南方,带回了十几种改良作物:耐旱的“铁根麦”、耐涝的“水莲稻”、生长期短的“速生粟”,还有能在坡地生长的“爬山豆”。刚种下时,没人敢信这些“外来种”能比祖祖辈辈种的本地作物强——铁根麦的麦粒黑黢黢的,看着就不如白麦喜人;水莲稻种在淹水的田里,老农户直摇头:“稻子哪能泡在水里长?怕是要烂根!”

天宇没多解释,只让人划出五十亩试验田,亲自带着农官们育苗。他改良了育秧法,用温水浸种催芽,比传统方法早出苗五天;移栽时用“宽窄行”排列,既通风又透光,虫害都少了大半。最让人咋舌的是他弄来的“骨粉肥”——把屠宰场的碎骨烧成灰,拌在粪肥里,撒进田里,那铁根麦竟长得比人高,秸秆硬得能当柴烧。

夏末第一场雨过后,试验田的景象彻底打服了所有人:金穗稻的稻穗密得像扫帚,一株能结三百多粒;速生粟从下种到收获只要两个月,正好能赶在秋霜前再收一茬;爬山豆更神,顺着山坡的石缝往上爬,把光秃秃的坡地都爬成了绿毯子。周伯带着村里的老农们蹲在试验田边,数着稻穗上的谷粒,数着数着就蹲在地上哭了:“要是早有这稻子,当年就饿不死人了……”

消息传开,各村都来求种。天宇让人把种子分装成小包,每户发两斤,还附上手绘的种植图——用简单的图画教怎么浸种、怎么密植、怎么施肥。有农户舍不得用新种,偷偷留了一半本地种对比,结果秋收时,新种亩产比本地种多收三石,气得直拍大腿:“明年说啥也全种新的!”

二、水利兴修,旱涝保收

“以前是靠天吃饭,天旱了盼下雨,下雨了怕淹水。”这是农户们祖祖辈辈的愁肠。天宇看着地图上蜿蜒的河流,拍板:“修渠!挖塘!把水攥在自己手里!”

开春时,他组织了五千民夫,沿着山势修了三条“环山水渠”。民夫们起初不乐意:“好好的田不种,修这石头沟沟有啥用?”天宇没硬逼,只让人在渠边插了木牌,写着“修渠一户出一个劳力,渠水优先浇他家的田”。这话一出,报名的人挤破了头。

修渠的石头是从黑风口采的,民夫们发明了“滚木运石法”,把圆木垫在石下,十几个人推着就能走;挖渠时遇到硬土层,天宇让人烧起柴火,把土烤热了再泼冷水,土块“咔嚓”裂开,省了大半力气。最险的是在鹰嘴崖凿渠,那里石壁陡峭,民夫们系着麻绳吊在半空,一锤一凿地开石,天宇也系着绳蹲在崖上,和大家一起凿,手上磨出的血泡和民夫们的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的。

三个月后,渠水贯通那天,村民们提着水桶在渠边排队,看着清澈的渠水顺着石槽流进自家田里,有人舀起一瓢水直接喝了,笑得合不拢嘴:“比井水还甜!”

除了水渠,还挖了二十八个“蓄水塘”。塘底铺着黏土,再糊上一层石灰,存水不渗漏;塘边种上柳树,树根能固住塘埂。天旱时,水渠把塘里的水引到田里;下雨时,田里的积水又顺着排水沟流回塘里,成了“天然水库”。

夏末真遇了大旱,邻近的村子地里裂得能伸进拳头,华夏城的农田却靠着渠水灌溉,绿油油的稻子没受半点影响。有外村人来求水,天宇让人在渠边设了“分水口”,给他们分了些水,条件是来年帮着修渠。“帮人就是帮己,”天宇对民夫们说,“水够了,大家才都饿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