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冲动!”天宇拨开人群,站到中间,“大家的难处我知道,今天就给你们一个说法!”他转向身后的工坊总管,“现在立刻盘点库存,能用来做农具、锅碗的材料,先分三成出来,优先供应市集!”
总管脸露难色:“可是……军需那边催得紧……”
“没什么可是!”天宇的声音斩钉截铁,“守城是为了护着百姓,要是百姓没了活路,守城还有啥意义?告诉军需官,我亲自去解释,原料必须分!”
人群里安静了些,天宇又看向旁边的工匠们——他们站在屋檐下,眼里满是疲惫,领头的老铁匠握着开裂的手掌,指节泛白。“工匠兄弟们,”天宇放缓了语气,“加班的工钱,今晚就按两倍发放,拖了的三天内补上。从今天起,实行‘轮班制’,每人每天最多干六个时辰,谁也不能例外!”
老铁匠抬头看他,声音沙哑:“那……军需的活咋办?”
“我跟你们一起干。”天宇解下佩剑递给卫兵,“从今天起,议会的人轮流去工坊帮忙,能多做一件是一件。但有一条,民生的活不能停,你们的身子也不能垮——这城,是大家一起守的,日子,也得大家一起过。”
这话像一股清泉,浇灭了人群里的火气。那摔锄头的汉子挠了挠头:“天宇大人,俺们也不是不讲理,就是……家里实在等着用农具……”
“我知道。”天宇笑着拍他的肩膀,“下午就让铁器坊先赶制二十把锄头、十口铁锅,优先给你家送过去。”他转向众人,“三天内,保证市集上的民生用品恢复供应;七天内,让所有工匠都能轮休一天。要是做不到,你们来议会找我!”
周老先生在一旁补充:“我已经让人去粮仓了,先匀出一批粮食,给百姓和工匠都补足份额,谁也不能少!”
人群渐渐散去,有人还回头叮嘱:“天宇大人,可别忘了啊!”更多的人则往家走,嘴里念叨着“能用上新锄头就好”“有锅做饭就行”。工匠们也放下了手里的工具,老铁匠对天宇拱了拱手:“大人这话,俺们信。俺们这就去清点材料,保证两不误。”
夕阳西下时,工坊区的烟囱又冒出了烟,只是这次,既有打造长矛的火星,也有烧制陶罐的火光。铁器坊里,天宇正跟着老铁匠学抡锤,虽然动作笨拙,却引得工匠们笑出了声;市集上,李婶已经收到了刚出窑的五口铁锅,正忙着给预定的妇人发号;周老先生则在粮仓里盯着分粮,每袋都过秤,生怕少了一两。
议会厅的灯亮到深夜,天宇和众人对着地图商议——如何在保证军需的同时,不耽误春耕;如何让工匠们既能休息,又能完成任务;如何把有限的原料分配得更合理。军需官最终让步,同意每天留出两个时辰让工坊赶制民生用品,还承诺会派人去周边村落收购原料,尽量不占用城内的储备。
“这只是权宜之计。”天宇揉着酸痛的胳膊,看着窗外的月光,“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原料短缺、人手不足,这些都得想长远的法子。但至少今晚,百姓能睡个安稳觉,工匠们能歇口气了。”
周老先生端来一碗热汤:“慢慢来,这城就像个家,勺子碰锅沿是常事,只要心往一处想,总能理顺的。”
汤的热气模糊了窗玻璃,外面传来晚归工匠的笑声,夹杂着远处纺织机的轻响。天宇知道,这场争端暂时平息了,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守城与民生的平衡有多难,也照出了——要让这城真正安稳,光靠硬打硬拼不行,还得让每个百姓都觉得,自己的日子和这城的安危,紧紧绑在一起。